摘要:在21世纪初的网络上,曾有不少关于甘肃罗马裔的揭秘文学。其内容情节并不复杂,就是宣称本地的骊靬悬居民为军团后代。他们在西方败给过帕提亚骑兵,又在东方战场上输给汉朝步兵。只能靠皇帝的仁慈苟活于河西走廊,并将自己的古老血脉和传统延续至今。
在21世纪初的网络上,曾有不少关于甘肃罗马裔的揭秘文学。其内容情节并不复杂,就是宣称本地的骊靬悬居民为军团后代。他们在西方败给过帕提亚骑兵,又在东方战场上输给汉朝步兵。只能靠皇帝的仁慈苟活于河西走廊,并将自己的古老血脉和传统延续至今。
虽然这番言论从未被学界认可,后来更是遭崭新的DNA技术打脸,却依旧在网络中猖狂很长时间。究其原因,不在于事实到底如何,而是人心向背在某个特殊阶段的无意识呈现。
骊靬罗马人的传说恰恰来自西方而非本土原创
事实上,骊靬罗马人的传说非当代产物,而是来自学术研究不发达年代的西方糟粕。早在20世纪40年代,牛津大学的中国历史教授霍莫就率先提出,骊靬居民是参加卡莱之战的罗马俘虏后代。稍后,这个学说被美国汉学家德效骞所继承,断定骊靬人祖上参加过郅支城之战,向汉朝军队展示类似古罗马龟甲阵的鱼鳞队形。
正是通过两位“天才”的孜孜不倦,假说的细节日趋完善,甚至形成某种闭环:
1 公元前53年,克拉苏的罗马军队在卡莱之战中惨败,许多士兵被帕提亚人俘虏。
2 帕提亚人将罗马俘虏安置在东部前线,其中一些勇者相约逃跑,流落到中亚充当佣兵。
3 汉朝军队西征郅支城,击败罗马士兵,将他们二次俘虏到河西走廊。
粗看之下骊靬罗马人传说却有几分浪漫
在那个许多史料尚未被整理、缺乏DNA技术加持,又很难展开实地考察的特殊岁月,类似的奇谈怪论不胜枚举。骊靬罗马人不过是芸芸众生的冰山一角。纵使有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安田朴的《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和布瓦努尔的《丝绸之路》支持,依然只是上不了台面的非主流论断。
然而,事情在20世纪末发生突变。1989年,作为兰州大学外籍教师的澳大利亚人哈里斯,突然向报社撰文,声称已找到西汉安置罗马战俘的城市。随即与同校的俄语教师瓦谢里金,以及历史系教师陈正义等人联手,四处宣扬自己的伟大发现。此举不仅引起恒大轰动,还成功吸引到《人民日报》等正规媒体报道。
骊靬就位于甘肃金昌县
与此同时,作为骊靬古城所在辖区的永昌县开始为外界所熟知。新任县委书记贾笑天敏锐察觉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旅游业机遇。当即开展全方位宣传,到县城入口的312国道上建起名为“骊靬怀古”的大型雕塑。旧城墙则被铁索围起来,立起一块刻有“骊靬遗址”的石碑。哪怕村内高台,都建有四根罗马柱支起的方形碑亭,命名“骊靬亭”。
至此,所谓骊靬罗马后裔的定位,逐步被一些国内学者所认可。在2003年的考古发掘中,一次性找到98座汉朝时期的古墓,并迅速断定其中的100多具墓主遗骨具备印欧人种特征。加之后来缺乏依据的“46%居民有欧洲血统”言论,成为谣言反复报道的坚实基础。当地旅游业随之声名鹊起,成为国人不出境就能体验山寨古风的绝佳选择。
一时间骊轩成为国内最大的古罗COS现场
东西方历史记载都不支持骊轩罗马人假说
那么,是否有切实证据,能够证明骊靬罗马人假说?很不幸,起至今为止是一条都没有!
甚至每一条潜在依据背后,皆是能道破谣言的反面案例!
卡莱之战的俘虏去一直有比较明确记录
首先是在古罗马历史记载方面,有关于卡莱之战前因后果和损耗情况的详细赘述。克拉苏率领的43000大军中,光阵亡、非战斗减员数量就高达20000人,另有10000左右被俘。余下残部要么成建制撤退,要么以各自的小单位分头突围,基本逃到叙利亚的罗马控制区内。
此后,这些罗马俘虏被安排到呼罗珊地区,在大名鼎鼎的希腊化城市某夫戍边。此地距离郅支城所在塔拉兹还相距甚远,沿途又分布着大量同帕提亚人不对付的游牧蛮族,根本不可能吸引俘虏前去冒险。何况罗马人要逃出生天,必然优先选择家乡所在的西方,而不是越来越遥远的陌生东方。
郅支城之战的记录同样相当完整详细
其次,汉朝方面的历史记载,同样否认骊靬罗马人假说。譬如作为风波起源地的郅支城,原本并无固定城寨,直到北匈奴流亡者抵达才草草建城。如此粗糙的小型堡垒,如何吸引习惯于城市生活的罗马士兵?至于所谓的“夹门鱼鳞阵”,不过是针对密集排列的修辞手法,在世界各地都有能对号入座的备选。
另一方面,汉史中的骊靬建立日期为公元前50年,距离陈汤西征的公元前36年有较长空窗期。当初为郅支单于奋战的匈奴和其他胡族,总数不超过4000人,其中仅1000人战死。余下皆被汉军分配给西域诸邦,根本没什么大规模押解回师记录。
汉朝史料中的郅支城结构远不如罗马军营复杂
正因如此,国内外学界早就质疑甘肃罗马后裔假说:
1962年的美国学者斯凯勒就曾指出,古代中国称呼罗马为“大秦”,而非小众的“骊靬”。1967年的对岸学者杨希枚,更是批判假设本身“几无一是处”!
分子人类学基本否定掉骊轩罗马人假设
当然,最为有利的证据来自分子人类学:
根据2007年发表的《人类遗传学杂志》,骊靬本地居民的Y染色体不但与欧洲较远,反倒是和三个汉族人群极为接近。
两年后发表的《中国西北骊靬人起源的线粒体遗传多态性研究》也表明,骊靬居民的线粒体DNA与中国汉族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欧洲人或中亚人的亲缘关系较远。
事已至此,骊靬罗马人的假设本应不攻自破。奈何互联网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反倒是帮谣言进一步扩散。过于离奇的情节背后,还蕴含着十分朴素的民族主义审美。所以,相较于干巴巴的解释辟谣,自带浪漫属性的故事永远不缺乏受众。
骊轩罗马战俘的曲折经历非常符合小说猎奇情结
2015年上映的《天将雄师》
公元2015年春节,一部名为《天将雄师》的动作大片高调上映。香港著名导演李仁港,联手影帝成龙和好莱坞巨星阿德里安-布罗迪,将甘肃罗马军团后裔的故事搬上银幕。不但斩获内地一周票房冠军,还获得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提名,在网络上掀起的讨论更是热烈非凡。
至于一切的源头骊轩村,也在这场持续近30年的闹居中闷声发大财。当地原名者来寨,属于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正是依靠罗马后裔传说,逐步靠旅游业发展实现翻身。通过将部分土地转让给开发商原作,实现每年每人1800元补助,从而彻底告别看天吃饭的农业生活。那些签过合同的居民,甚至可以用修楼时的成本价到县城购买房屋。于是,这个原先名不见经传的角落,升级为周遭村落口中的“小台湾”。
今日骊轩早已是周围村落羡慕的“小台湾”
可惜,随着经济发展和民族主义情绪持续发酵,骊靬罗马后裔的噱头也不再具备吸引力。一方面是出国旅游变得简单,已经有无数人去意大利饱览过真罗马遗风,自然对山寨气息浓厚的西北村落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无数根本不准备了解外界的人群,高举“西方伪史论”的破旗四处招摇。最终意义不在于辩驳胜利,更在乎如何堆高那一层层困住癞蛤蟆的深井坚壁。
说到底,骊靬罗马人传说的盛衰历程,就是一组跨越时代的文化心理投射。最初的欣喜若狂,无非是要向全世界重新介绍自己的热切渴望。往后的翻来覆去,则非常符合大众传播中的猎奇心理。最后的无人问津,似乎也不是理性的光芒占据高地,而是准备同过往的淳朴来个深刻反省......
(全文完)
来源:冷炮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