鸻科中的“杀马特”家族,麦鸡属鸟类图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8:25 2

摘要:麦鸡属鸟类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腿较长,适合在湿地、草原等开阔地带活动;多数种类羽色对比鲜明,常带有金属光泽;部分种类翼角具有骨质距,用于防御和求偶竞争;叫声通常响亮刺耳。它们主要以昆虫、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多在地面筑巢,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

麦鸡是鸻科下的一个属,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尤其集中在非洲、南亚和南美洲。

麦鸡属鸟类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腿较长,适合在湿地、草原等开阔地带活动;多数种类羽色对比鲜明,常带有金属光泽;部分种类翼角具有骨质距,用于防御和求偶竞争;叫声通常响亮刺耳。它们主要以昆虫、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多在地面筑巢,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

骨质距是鸟类中仅少数类群(如麦鸡、雁形目部分种类)演化出此类结构,特有的防御与争斗武器,由翼角处特化的骨质突起构成,表面覆盖角质鞘,反映了行为与形态的协同适应。

以下是麦鸡属鸟类的介绍

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

凤头麦鸡,长约32厘米,具细长冠羽,翼宽圆。繁殖于欧亚大陆,冬季南迁。集群活动,数量在欧洲明显下降。IUCN评为近危(NT)

黄颊麦鸡Vanellus gregarius

黄颊麦鸡,长约28厘米,冬季颊部呈现明显黄色。背部灰褐色,腿黑色。繁殖于中亚草原,冬季迁徙至中东地区。集群活动,数量曾十分庞大,但因栖息地丧失和狩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IUCN评为极危(CR),是全球最受威胁的鸟类之一。数量约400-600只成熟个体(2016年评估)

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和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采取多项保护措施:该物种被列入《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中亚迁飞路线倡议(CAF)联合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监测其迁徙路线。BirdLife International协调跨国保护,重点保护繁殖地(哈萨克斯坦草原)和越冬地(中东、南亚)。在哈萨克斯坦,科尔加尔任自然保护区限制农业扩张,推广鸟类友好农业。然而,气候变化导致的中亚草原干旱化及部分迁徙途经国(如阿富汗)保护资源不足,仍是重大挑战。

黄垂麦鸡 Vanellus malabaricus

黄垂麦鸡体,约28厘米,眼周具黄色肉垂。胸腹部白色,背部褐色。分布于印度次大陆的干旱草原。叫声刺耳,繁殖期极具领地性,巢为地面浅坑,卵呈橄榄色。IUCN评为无危(LC)

距翅麦鸡Vanellus duvaucelii

距翅麦鸡,长约32厘米,翼角具明显的骨质距。头部黑白相间,背部褐色,腿黄色。分布于南亚至东南亚的河流冲积平原。以昆虫、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食。繁殖期具攻击性,会俯冲攻击入侵者。由于栖息地丧失,IUCN评为近危(NT),在部分地区数量下降明显。

凤头距翅麦鸡Vanellus chilensis

凤头距翅麦鸡,长约32厘米,具灰色羽冠和红褐色翼羽,眼部周围有红色肉垂。翼角有小型骨质距(雄性更发达),腿粉红色。分布于南美洲中北部,偏好草原、湿地及农田。杂食性,食物包括昆虫、种子和小型脊椎动物。繁殖期高声鸣叫并俯冲驱赶入侵者,巢简陋。因能适应人类干扰,种群数量稳定,IUCN评级为无危(LC),但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因农业扩张面临压力。

白头麦鸡 Vanellus albiceps

白头麦鸡,长约30厘米,最显著特征是纯白色的头部与灰色背部形成鲜明对比。它们具有明显的黄色肉垂,腿呈亮黄色,喙短而黑。主要栖息于西非至中非的河流沙洲和泛滥平原,常成对或小群活动。以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期表现出强烈的领域性。

目前被IUCN评为无危(LC),但局部种群因湿地退化而下降。

白尾麦鸡 Vanellus leucurus

白尾麦鸡,长约27厘米,尾羽细长呈白色。体羽灰褐色,腿粉红色。分布于中亚至中东的沼泽地带。飞行敏捷,常在水面上空盘旋觅食。以水生昆虫和小型甲壳类为食。IUCN评为无危(LC),但栖息地范围有限。

黑喉麦鸡 Vanellus senegallus

黑喉麦鸡,长约30厘米,喉部黑色,翼羽棕色,腿黄色。分布于西非至中非湿地,昼夜活动,叫声嘈杂,以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IUCN评为无危(LC)

黑胸麦鸡 Vanellus spinosus

黑胸麦鸡,长约28厘米,胸腹部黑色,背部白色,腿长。分布于东地中海至中东湿地,浅水区觅食,繁殖期攻击性强。IUCN评为无危(LC)

黑背麦鸡 Vanellus armatus

黑背麦鸡,长约28厘米,羽色黑白分明,背部全黑,腹部纯白,翼尖黑色。喙红色且尖端黑色,腿灰黑色,眼周有红色裸露皮肤。栖息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沼泽、湖泊边缘及短草地。以昆虫、蠕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雄鸟会进行夸张的飞行展示,俯冲时发出高频鸣叫。IUCN评级为无危(LC)

黑翅麦鸡 Vanellus melanopterus

黑翅麦鸡,长约30厘米,飞羽黑色,腹部白色,腿红色。分布于非洲东部及南部草原。短距离迁徙,喜短草地。以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IUCN评为无危(LC)

褐胸麦鸡 Vanellus superciliosus

褐胸麦鸡,长约26厘米,胸部褐色,具白色眉纹,喙红色。分布于西非至中非草原,雨季繁殖,巢简陋。IUCN评为无危(LC)

斑胸麦鸡 Vanellus melanocephalus

斑胸麦鸡,长约30厘米,头部和胸部黑色,具白色颈环。栖息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繁殖期会进行高空求偶飞行。IUCN评为无危(LC),为埃塞俄比亚特有种。

斑麦鸡Vanellus cayanus

斑麦鸡,长约20-23厘米,以鲜明的黑白斑纹为特征。主要栖息于南美洲北部的河流沙洲、季节性泛滥平原及沼泽边缘。以昆虫、甲壳类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期会发出尖锐的“pee-wit”鸣叫声警示入侵者。目前IUCN评为无危(LC),种群趋势稳定,但因依赖湿地生境,局部地区可能受农业开发影响。

灰头麦鸡Vanellus cinereus

灰头麦鸡,长约34厘米,头部灰色,胸腹部白色,背部灰褐色。腿黄色,飞行时翼下黑白条纹明显。繁殖于东亚地区,冬季南迁至东南亚。栖息于稻田、河滩等湿地环境。以昆虫、甲壳类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繁殖期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飞行。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狩猎压力,IUCN评级为无危(LC)

冕麦鸡Vanellus coronatus

冕麦鸡,长约30厘米,最显著特征是头顶的黑色冠状羽冠。背部褐色,腹部白色,腿红色。分布于东非至南非的干旱草原和稀树草原。以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会假装受伤引开捕食者。适应力强,能耐受较干旱的环境。IUCN评为无危(LC)

三色麦鸡 Vanellus tricolor

三色麦鸡,长约35厘米,羽色黑、白、灰分明,腿暗红色。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领地性强,鸣声似金属音。IUCN评为无危(LC)

长趾麦鸡 Vanellus crassirostris

长趾麦鸡,长约26厘米,腿特别长,适合在深水中行走。喙短粗,羽色灰褐相间。分布于非洲中西部沼泽地带。夜行性,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繁殖期会发出低沉的鸣叫声,巢建在水边植被中。IUCN评为无危(LC)

肉垂麦鸡Vanellus indicus

肉垂麦鸡,长约33厘米,最显著特征是眼周的黄色肉垂。背部褐色,腹部白色,翼尖黑色。分布于西亚至南亚的农田和湿地。适应性强,常出现在人类活动区。以昆虫、蠕虫等为食。叫声独特,似"Did-he-do-it"。IUCN评为无危(LC),种群数量稳定。

塞内加尔麦鸡Vanellus lugubris

塞内加尔麦鸡,长约25厘米,羽色暗淡,眼圈白色。幼鸟羽毛具鳞状纹。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稀树草原。独居或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繁殖期鸣声低沉,巢隐蔽于草丛中。IUCN评为无危(LC)

爪哇麦鸡Vanellus macropterus

爪哇麦鸡,长约30厘米,翼长而宽,喙黑色。曾分布于印尼爪哇岛,栖息于沼泽地带。最后确凿记录在1940年,可能因栖息地丧失而灭绝。IUCN评为极危(CR)

澳洲麦鸡Vanellus miles

澳洲麦鸡,长度约35厘米,重约370克,明显的特征是颈部为白色,肉垂为黄色。是澳大利亚较为常见的鸟类之一,尤其在北部和东部地区它们大部分的时间在地面上寻找食物,如小型的昆虫。IUCN评为无危(LC)

安第斯麦鸡 Vanellus resplendens

安第斯麦鸡,长约32厘米,羽毛具金属光泽,腿红色。栖息于安第斯山脉高海拔湿地(3000-4500米)。集群活动,以水生昆虫为食。IUCN评为无危(LC)

非洲麦鸡 Vanellus tectus

非洲麦鸡,长约25厘米,具黑色冠羽,面部红色皮肤裸露。栖息于撒哈拉以南干旱区,奔跑迅速,以昆虫为食。IUCN评为无危(LC)

以上是麦鸡属内全部物种的介绍。

来源:动物世界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