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创新改革中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传统教学中文化浸润流于表面、专业融合不够深入以及数字赋能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价值载体,依托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大医精诚”的伦理观等深邃哲学思想,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创新改革中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传统教学中文化浸润流于表面、专业融合不够深入以及数字赋能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价值载体,依托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大医精诚”的伦理观等深邃哲学思想,构建三阶四维教学模式,并探索数智赋能与价值铸魂的协同机制。通过课前文化浸润、课中思辨激活、课后实践强化的三阶递进路径,以及价值引领、专业对接、技术支撑、评价创新的四维系统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基因巧妙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并借助 AI 学情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等先进技术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实践显示,该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度与职业使命感,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创新范例。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三阶四维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数字赋能
一、引言
《思想道德和法治》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引领大学生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核心课程,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院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着三重结构性矛盾。首先,文化浸润仅停留在符号化展示层面,未能将中医哲学思想切实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其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呈现“物理叠加”状态,缺乏中医执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深度融合机制;最后,数字技术的应用多局限于教学手段的革新,尚未达成技术赋能与文化铸魂的协同效应。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医药文化为价值载体,构建三阶四维教学模式,探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创新之路。
二、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耦合逻辑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涵盖中医和中药的医学技术,更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独特的思维方式等精神成果,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实现中医药文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融合,可从哲学思维的范式互通、伦理价值的现代化转化、实践智慧的课堂转化三个维度展开深入研究。
(一)哲学思维的范式互通
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整体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的系统性、联系性不谋而合,形成深刻的哲学共鸣。例如,《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详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规律,为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具象化的认知框架。这种思维范式的一致性,为中医药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搭建了坚实的认知桥梁,使学生能够从熟悉的中医药文化视角,更深入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二)伦理价值的现代转化
“大医精诚”的职业伦理观蕴含着三重思政教育维度。孙思邈所倡导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的平等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理念高度契合;“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共情要求,深刻蕴含着新时代医者仁心的精神内核;“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治学态度,则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深度契合。通过解构与重构的方法,可将这些传统伦理精准转化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现代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医药文化伦理的基础上,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职业价值取向。
(三)实践智慧的课程转化
中医药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情境化教学资源。如《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的临床决策逻辑,充分展现了中医在复杂病情面前的智慧抉择;中药炮制所秉持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质量自律传统,彰显了中医药人对品质的执着坚守。这些都可通过情境化案例教学,实现从具体案例到学生价值素养提升的有效转化,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领悟中医药文化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三阶四维教学模式系统构建
三阶四维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文化浸润、课中思辨激活、课后实践强化的三阶递进路径,以及价值引领、专业对接、技术支撑、评价创新的四维系统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基因有机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并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全方位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一)三阶递进式教学实施路径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精心构建了课前文化浸润—课中思辨激活—课后实践强化三阶递进式教学路径。通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同作用,在中医药文化的浓厚情境中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该模式通过三个阶段的系统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道德判断力,形成了"浸润-激活-迁移"的完整教育闭环。教学实践表明,该路径能显著增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使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核。
1.课前文化浸润阶段:协作式知识建构
在课前准备环节,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协作探究活动。教师借助平台发布精心制作的中医药文化主题自主学习资料包,其中涵盖典籍选读、名医案例、药材图谱等丰富内容,并嵌入辅助学习。要求学习小组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中医药博物馆、走访老中医等多样化方式,完成三类任务:其一,系统梳理中医药发展史中的伦理思想演变,利用建立时间轴,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传承;其二,精准归纳《大医精诚》等经典文献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进行语义分析,领会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其三,广泛收集名医求学、行医的经典故事,运用进行结构化呈现,感受中医药人的奋斗精神与职业操守。此阶段通过小组共建知识图谱,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更在上形成可迭代更新的数字化学案,为后续的思辨学习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课中思辨激活阶段:批判性思维培养
课中实施"双轨并行"教学策略。一方面,开展伦理困境辩论,如"中医药企业利润最大化 VS 社会责任优先",组织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模拟药企决策场景,借助进行推演,引导学生从不同立场深入思考企业经营中的道德与利益权衡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临床案例研讨,选取典型的中医临床案例,依托,引导学生从中医理论、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等多维度进行价值研判。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介入,使用捕捉认知盲区,明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完成价值澄清,并通过动态呈现思维发展轨迹,系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
3.课后实践强化阶段:社会化能力迁移
课后实践环节,要求小组完成中医药文化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如制作富有创意的海报、拍摄生动有趣的短视频等,并在校园内进行展播,通过收集受众反馈,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在社区义诊中积极开展文化宣讲,例如将《黄帝内经》养生理念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健康指南,运用优化表达方式,提升民众健康素养的同时,加深自身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此外,搭建,指导学生申报"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将中医药文化与创新实践相结合,通过完善方案设计,实现社会化能力迁移。
(二)四维协同的支撑框架
1.价值引领维度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伦理规范与价值理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研究表明,中医药文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价值引领维度存在多维契合点。通过理论框架构建与教学路径整合,可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在理论框架建构方面,以章节核心价值命题为导向,精心筛选中医药文化资源。如在"领悟人生真谛"章节中,孙思邈《大医精诚》的"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思想,可结合,作为生命观教育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性,领悟医者肩负的重大使命。
在教学路径整合方面,采用情境嵌入法与比较分析法。例如,在"弘扬中国精神"章节中,通过对比针灸疗法从古代传承至今的演变史与科技创新精神的共性,借助,生动阐释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意义,使学生明白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在"践行价值准则"章节中,以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的艰辛科学探索过程为实例,运用具象化"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敬业精神。
2.专业对接维度
组建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中医药专业课程教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以及信息技术人员。定期开展课程内容更新工作坊,每学期开学前,教学团队集中研讨课程内容的更新方向。根据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如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等;法律法规的变化,如中医药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完善;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例如,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及时增加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思想道德和法治问题内容,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课程内容紧密贴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专业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
3.技术赋能维度
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主题讨论、小组合作研讨、情景演绎等任务,都需以课前的自主学习为基础。教师可通过学习数据统计,如学生的学习时长、知识点的点击次数等,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实时表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差异,精准推送相应的学习、测试内容,还可动态调整课程教学的进度与重难点。
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智能学习助手。该助手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风格以及对课程各章节主题学习的兴趣程度,实现个性化推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例如,对于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推送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医学道德历史发展的深度内容;对于未来可能从事中医药研发的学生,推送与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前沿法治知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系统通过和,实现精准化资源匹配。
4.评价创新维度
本课程构建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学生成绩构成采用 6:2:2 权重分配模式:期末考试(60%)侧重于评估学生的知识整合与理论应用能力,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实践教学环节(20%)通过项目制学习考察学生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如在中医药文化主题多媒体作品创作、社区义诊文化宣讲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在线平台数据分析(20%)则系统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协作表现及自主学习轨迹 ,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针对实践环节和数字化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体或团队,实施"卓越培育计划"。教师通过专项指导强化其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重点支持其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教育部认定的 A 类赛事。这种"评价 - 培育 - 转化"的三阶递进机制,依托追踪培养成效,有效实现了考核评价从单纯的结果判定向能力培养提升的功能转变,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四、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中医药文化的现代转化离不开技术赋能,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可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供给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高效匹配,有力促进技术赋能与文化铸魂的协同效应。
平台包含课程资源库、在线学习模块、互动交流区、学习成果展示区等功能板块。课程资源库中存储着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中医药文化专题讲座视频,邀请业内专家深入解读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法治案例分析课件,结合实际案例剖析中医药领域的法律问题。在线学习模块依据"三阶四维"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学习路径,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自主开展学习。互动交流区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提供便捷平台,教师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成果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小组作业、实践活动成果等,如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海报、精彩的社区义诊活动视频等,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与积极性。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平台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路径、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维度数据,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例如,若发现某个学生在学习中医药行业法律法规部分时花费时间过长且多次出现错误,教师可及时给予针对性辅导。同时,依据数据分析结果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如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某一中医药文化与道德观念结合的案例分析兴趣浓厚,可增加类似案例的开发,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学资源开发与更新的可持续性问题
尽管已开发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医药文化与《思想道德和法治》课程内容的结合需不断与时俱进。随着中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新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新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教学资源必须及时更新以跟上时代步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学团队常常面临资源开发时间紧张、更新成本较高等现实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优化。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在"三阶四维"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小组的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存在"搭便车"现象,导致小组任务完成质量参差不齐。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也对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定阻碍。
(三)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功能问题有待改善
虽然平台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推送学习任务,但对学生的兴趣偏好和学习风格的识别尚不够精准。这使得个性化学习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需要进一步优化平台的智能识别与推送功能。
(四)评价指标的全面性问题
对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的评价缺乏量化指标。尽管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但在评价过程中,目前尚缺乏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价方法,难以准确衡量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素养方面的提升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学效果的全面评估。
六、总结
本研究构建的"三阶四维"教学模式,通过深入解码中医药文化基因、精心重构教育教学场景,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效能,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方案。实践证明,该模式在价值引领效度、专业融合深度、技术赋能精度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
未来研究需在三个方面持续深化:其一,开发中医药文化思政元素动态知识图谱,借助先进的知识图谱技术,提升资源供给的智能化水平,使教学资源能够更加精准地匹配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二,探索生成式 AI 在中医经典现代化阐释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生成式 AI 的强大能力,增强文化转化的时代性,让古老的中医经典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其三,建立跨学科师资协同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使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形成更为紧密的价值闭环。这些探索将为数字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坚实的价值引领支撑,助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医药文化融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路径研究”(编号:2024KY0291);广西中医药大学“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XGJ210116)。
作者简介:孙方圆,女,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