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杨兴隆作为全国劳动模范接受表彰,赴京领奖。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杨兴隆作为全国劳动模范接受表彰,赴京领奖。
杨兴隆第一时间与淮海集团员工分享了参会感受。
他还表示:“在接过奖章的瞬间脑子里浮现出无数个与机床零件‘较劲儿’的日日夜夜。满心都是感恩和自豪,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淮海集团所有岗位上拼搏奋斗的技术工人的认可,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印记,更是兵器人铸剑报国的缩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杨兴隆,看看他如何用29年如一日的坚持,扎根科研试制生产一线、潜心钻研数控制造技术。
爱赶时髦的“孤勇者”
说起杨兴隆,他身上的第一个标签,就是爱赶时髦。这倒不是说他穿衣打扮有多潮,而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他始终愿意走在技术前沿,去学习、去深耕、去创造。
1996年,没满20岁的他,步入了工作岗位。那时候,数控机床还没普及,厂里也仅仅只有几台设备,困难可想而知。但没有前辈可以问路,他就自己摸索,没有伙伴可以切磋,他就自我切磋。这一路上,虽然孤独,但每天都会出现有收获和突破,他身上的劲儿也像是使不完一样。
学了三轴学五轴,学了五轴学九轴。只要有新设备,他总是冲锋在前,查资料、看说明,一点点琢磨,一点点探索。从设备调试,到软件编程,再到产品镗铣、磨削,他总能如数家珍。
爱思考,不仅让他一次次提升了加工效率,也让他在各种大赛上屡创佳绩。从厂里第一名,到省里第一名,再到全国前十、全国前五。一次次突破,既给了他信心,也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3D打印开始流行。这又激发起了他的兴趣,他开始想,这怎么能和工作联系在一起?反复摸索后,他发现可以利用UG软件,绘制出三维模型,再导出成和打印软件相适配的STL格式。这次发现,不仅让杨兴隆的技术得到了突破,而且还让他有了机会,录视频授课,为广大技能人员提供了掌上学习的影像资料。
今年deepseek异常火热,他又开始尝试利用deepseek进行编程。“对一些简单的模型,它还是能实现编程的,但更多的,我把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助手,来辅助我解决局部的问题。”对于新鲜事物,杨兴隆始终有自己的思考。
虽然年近50,但他却始终没停下尝试新鲜事物的脚步,他说因为自己是个“探路者”,总是在摸索与困难中前进。但在年轻人眼里,他就像“孤身走暗巷”的孤勇者一般,既有“第一次吃螃蟹”的胆量,也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所以,他也总是能不断试路探险、打破常规,为他人所不能为。
感谢信背后的“工匠精神”
2016年5月,淮海集团收到一封兄弟单位的感谢信。原来,是兄弟单位的某关键数控设备,因操作人员技术能力不足,导致生产出现了窄口,急需一专家现场指导。关键时候,杨兴隆出手了。
接到任务的时候,恰逢双休,杨兴隆当即从山西长治奔赴哈尔滨。到了后,也没顾得上调整旅途劳顿,就立即投入对设备的研究中。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杨兴隆摸透了设备、解决了难题,还通过理论实践双指导,让该单位迅速恢复了生产。
为此,兄弟单位特致信表达谢意。指出杨兴隆身上,不仅有精湛的技艺,还有过硬的素质和优良的作风。
还有一次,一个兄弟单位遇到了技术卡点,几乎问便了整个中原地区,也没找到敢揭榜的人。杨兴隆知道后,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迎难而上了。“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只干了这一个零件,你大概能想到其中的难度有多大。”杨兴隆若有所思道。把一个400斤的零件,加工成20斤,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和耐心,还有技艺和巧思。“干了这个零件,我似乎又打通了很多制约我的技术卡点。”回想起来,杨兴隆有些兴奋。
虽然那个月有点儿难熬,甚至没白天没黑夜。但时间从来不会辜负善待它的人,经过那么一遭,杨兴隆又一次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事后,他总结道:“最大限度的挖掘设备潜能,就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创新创效的法门。”
这种精神,也让他再次在问题面前迎难而上。不久前,企业一重点科研项目因设备能力不足卡了壳,如果靠厂家来解决问题,需要花费将近30万的费用,而且时间还需要跟着人家走。思来想去,杨兴隆总觉得耽误功夫,就主动请缨来解决问题。那段时间,他一头扎进了书海,边查资料边解决难题。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调试,他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实现了机床其他功能的开发,成功保证了零件的完美加工。
像这样,执着了半辈子,专注了半辈子,挑战了半辈子,既是杨兴隆坚守的初心,也是刻在大国工匠骨子里的精神。
敢啃硬骨头,敢用软办法
作为肩负履行“强军首责”的武器装备制造企业,淮海集团承制的产品有“三高”,技术难度高、精度要求高、复杂程度高。从源头抓产品质量提升,迫在眉睫。
比如说,传统产品的生产,需要把二维图纸转换成三维零件,很考验一线操作工的读图能力。如果有人对视角投影、交纵相贯线看不明白的,还得找到技术员进行沟通。这样,既耽误生产进度,也会在稍不留神中,带来一些质量上的瑕疵。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杨兴隆在日思夜想后,大胆提出——不如从设计源头,就采用三维图。如果推进得当,就可以让一线操作工,根据三维图来进行操作,会大大减少读图和沟通带来的损耗。而这就需要在普通机床上安装工业平板,保证每一台设备联通局域网,也需要研究院、工艺技术部从设计源头进行协同配合。
虽然难度不小,但杨兴隆却没在怕的。他向来是一个敢啃硬骨头的能工巧匠,也是一个善用软办法解决问题的创新者。在经过一系列庖丁解牛式的可行性分析后,杨兴隆得到了公司的支持,并且迅速立了这么个项——“关于打通和优化从设计到制造过程三维应用的协同创新”。不久后,一台台老旧设备换上了新装,三维识图工业平板加持后生产效率成倍增长,产品质量节节攀升,老设备终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这不仅节省了包括重复设计、人员沟通、周期延误等等方面的经济价值,而且为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就在去年,该项目还在中国兵器创新竞赛上获了奖。
所谓善用软办法,也不仅仅是说杨兴隆的处事风格,还是说他擅长用“软件”解决各种生产中的疑难杂症。例如,他开发的“智能同步”和“手工同步”双通道同步软件,使双通道双主轴设备的加工效率提高了两至三倍;他研制的变轴车削的UG编程,解决了几何精度与表面粗糙度不能满足要求的难题;他总结的操作法,成功找回一台设备丢失的几何参数,将濒临报废的设备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总是觉得,软件才是数控机床的灵魂。”杨兴隆总结道。而这样的专研态度,也让他总结提炼的《杨兴隆多轴数控机床软操作法》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创新大赛特色操作法,实实在在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出了一份力。
传道授业的麻“辣”鲜师
除了能操作,爱思考,杨兴隆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很强。在经过对数控机床的反复摸索后,他编写了一本《多轴加工实战精粹》,成为不少数控从业者的好帮手。这本书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经常听到有人说“一书在手,数控不愁”,可以说这是一本数控江湖的武林秘籍。
除此之外,杨兴隆常常会接到各种人才学院和人资保障部的邀请,为企业设计人员和工艺技术人员讲授“智能制造和数字技能”相关的课程。这不,在技能强国网络平台“中工云课堂”直播网课《四轴转两轴数控加工》,就有着4.5万的参与热度,和3.2万的点赞支持。
而且,“杨兴隆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是淮海集团第三个获批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的成员,也个个都拿得出手,其中既有像刘锐这样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有像董智斌这样的全国技术能手。可以说,成功在企业布局,实现了70、80、90……的人才储备阶梯。
杨兴隆带给大家伙的不仅有专业上的知识,也有精神上的传承。有一次,下班很晚时看到一位年轻同志还在忙碌,本觉欣慰,但走近时却发现对方竟然为了提速,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提早了几秒钟卸货。这举动,虽然在理论上不会对后道工序产生影响,但向来追求精益求精的杨兴隆,怎么能够接受。为了让这位年轻同志长心,他就停下来,严肃地和对方开始“探讨”。直到把对方说服,他才安心离去。
对于指导他人,杨兴隆也总是乐此不疲。“我觉得,整个分厂的人都是我徒弟。”说起这一点,杨兴隆有些兴奋。而他这位有些“轴”、有些“脾气”的麻辣鲜师,也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杨兴隆的微信头像是乒乓球运动员、巴黎奥运会金牌得主樊振东。巧的是,在这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中,他就还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樊振东,还与乒乓球运动员、巴黎奥运会金牌得主王曼昱、自由式滑雪运动员、奥运冠军徐梦桃同台领奖。
说起喜欢乒乓球的缘由,杨兴隆表示:“我爱打乒乓球,它能让我练习专注力,也喜欢樊振东在赛场上不慌不忙的状态。”人这一辈子,不管做什么事儿,都应该秉持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有了这样的工作劲头,才能守住初心;有了这样的笃行不怠,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三晋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