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不仅是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更是县域吸引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竞争力。本期《县域观察》跟随“走进春天里的茂名”主题采访团,走进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粤西侨乡信宜,探寻这座山区县级市如何通过创
▲中国网首页大图轮播截图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不仅是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更是县域吸引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竞争力。本期《县域观察》跟随“走进春天里的茂名”主题采访团,走进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粤西侨乡信宜,探寻这座山区县级市如何通过创新实践,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将宜居宜业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
厚植文化惠民沃土
从古韵悠悠的窦州古城,到拔地而起的玉都新区,信宜这片跨越千年的热土,既沉淀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又焕发着蓬勃的现代活力,承载着超百万粤西人民的生活与梦想。近年来,信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严格落实《信宜市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县域振兴补短板积优势十项行动,不断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
窦州里文化创意街区(信宜发布 供图)
北有赶集,南有趁墟。“墟”是岭南地区对于集市的称呼,人们到墟市购物或出售农副产品称“趁墟”。信宜深度挖掘“窦州墟”文化资源,匠心打造窦州里文化创意街区,融合文、艺、住、食、娱、购等六大主题要素,构建多元夜间文旅业态、高端旅游业态。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传统建筑与现代光影交相辉映。这座文化地标不仅是游客领略岭南风情的打卡胜地,更成为市民滋养精神文化生活的“城市客厅”。居民无需远行,便能沉浸于文化与商业交融的独特魅力,见证“趁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蜕变为文旅融合的耀眼名片。
中国牙雕艺术馆珍品 (中国网 魏博 摄影)
漫步街区,中国牙雕艺术馆如同一座艺术殿堂,为八方来客献上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作为中国首个以猛犸牙雕艺术为主题的艺术馆,这里陈列着朱忠盛先生及其团队创作的600余件精美牙雕珍品。这些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作品,不仅让市民近距离领略艺术之美,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信。
信宜市图书馆(中国网 魏博 摄影)
与中国牙雕艺术馆隔街相望的信宜市图书馆,是市民心中的“诗与远方”。图书馆总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设计馆藏量40万册,划分为智能自助图书馆、少儿空间、市民书房三部分,并打造了粤西地区首个公共图书馆VR阅读体验区。
信宜市图书馆(信宜发布 供图)
信宜市图书馆是广东省首个采取“政府+企业”的社会化运营模式,进行全委托式管理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有效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供给,为市民营造了更为优质的阅读学习环境。自2024年2月初开馆试运营、8月份正式开馆以来,进馆人次超过100万。目前,信宜市新图书馆正致力于打造成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标杆。
双合公益图书馆(信宜发布 供图)
为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信宜因地制宜打造“新华悦读空间”,让文化之光照亮乡村角落。在“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乡村振兴示范点,一座融合地方特色的图书馆成为村民的“知识粮仓”。农闲时节,村民们或钻研种植技术,或陪伴孩子共读绘本,这座入选2024年广东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建筑,不仅扮靓了乡村风貌,更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能量站”,让乡村文化生活焕发勃勃生机。
夯实教育均衡根基
构建更高质量、更具公平性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能吸引游子归乡创业,更能让本土人才安心扎根,为县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近年来,信宜大力实施“教育兴市”战略,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从名校资源的战略布局到师资力量的双向流动,从学前教育的固本强基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信宜通过名校合作、资源整合等举措,为全市20余万学子铺就成长之路。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信宜发布 供图)
依托“双百行动”,信宜市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矩阵,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信宜学校等名校纷纷落地。现代化的教学楼、智能化的教学设备、专业化的运动场馆,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山区县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信宜市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综合改革两年行动实施方案》,信宜全面实施新聘教师下乡帮扶和进城跟岗机制,推行专任教师“走教”制度,配齐配足基层学前教育教职工,镇中心小学试点开展“图书馆+学校”馆校合作,实现更多优质师资下沉镇村学校,“五育并举”进一步深化,农村学前教育办学质量逐步提升。
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信宜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自2015年来,信宜在茂名市率先实现省级教育强镇(街)全覆盖,在茂名市率先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县)”;2022年4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2023年1月,被广东省教育厅遴选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
织密健康保障网络
卫生健康事关乎百姓福祉,如何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养老难等痛点?近年来,信宜市积极探索山区县域医疗发展新模式,外引内联精准补强,健康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成功入选广东医改创新典型案例,打造崭新的县域医改样本。
截至2023年底,信宜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110家,其中医院1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92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家。2023年2月,由信宜市委、市政府牵头,信宜市人民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加挂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名医名科品牌,着力打造粤西桂东区域医疗中心。该院筹建的信宜市肿瘤防治中心于2024年9月建成启用,有效填补了当地肿瘤放疗及核医学诊疗的空白,让肿瘤患者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全流程的治疗,粤西群众“大病不出县”的健康愿景正加速成为现实。
信宜市人民医院
为进一步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由信宜市人民医院牵头,与信宜市中医医院、信宜市妇幼保健院及25个卫生院、352家公建村卫生站组建成“1+2+25+352”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共体系统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医疗模式的局限,通过“数字急救协同救治平台”,成就了医院与社区之间无缝对接的紧密联系。2023年初至今,信宜市医共体已成功转运近千名急需救治的患者。此外,县域医共体各总分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基本形成“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有效的健康医疗服务。
为全面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和水平,信宜逐步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截至2025年3月,建设有长者饭堂14家,备案养老机构24家,让老年群体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幸福晚年生活。进一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养结合”模式,以镇隆镇卫生院、洪冠镇卫生院为试点,改建扩建医养结合服务功能区,为低收入失能(失智)、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
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面积3101.7平方千米的信宜,森林覆盖率高达68.28%,可以说绿色是信宜的底色。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国第三大锡矿——银岩锡矿,广东省第二大金矿——东坑金矿均坐落于此;还是全国唯一的“南方碧玉”产地、国内最大的三华李产区,素有“南玉之都”“中国李乡”的美誉。
生态资源更是得天独厚,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构建起严密的生态屏障。境内水系发达,河溪纵横交错,作为黄华江、鉴江、南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灵动的水域为这片土地注入勃勃生机。
马安竹海(茂名发布 供图)
信宜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马安万亩高山竹海、最美乡村山水双合、千年镇隆古城、热海温泉、北梭瀑布等农文旅景区串珠成链,让游客在绿水青山间感受自然之美;深耕特色农业,推动三华李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凭借生态建设成果与产业发展成效,信宜荣获“中国三华李产业龙头县 (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多项荣誉,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发展双赢的特色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信宜坚持以生态惠民为导向,将“绿美信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全市县镇村绿化实施方案“一张图”,多管齐下、全面发力,从干部能力提升、规划布局优化到全民植绿行动,为城市的生态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居民畅享生态红利。
2024年,信宜全市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绿美信宜”主题党日活动、“十个一”活动、万名党员绿美先锋“百日行动”,信宜城区新种植苗木16308株,新增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1.3%,城市“绿肺”功能显著增强。走进玉都新区,笔架山公园、塘面湖公园、体育公园、中央公园、书香公园、山水公园,六大公园随处可见绿色,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山更青、水更绿。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核心在于“人”。信宜紧扣“吸引人、留住人”两大主题,通过提升民生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等举措,逐步扭转人口外流态势,2024年,信宜人口增长约2.5万人,迎来了人才回流的新气象。从补齐民生短板到打造品质标杆,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优质体验,信宜以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