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市场化营商环境建设,来看安徽这场发布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9 20:17 2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部署要求,结合落实《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5版)》,就相关情况向新闻界的朋友们作一通报。

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深入推进市场化营商环境建设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9日下午

∆ 新闻发布会现场

∆ 发布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云

∆ 发布人:省财政厅副厅长 张丰

∆ 发布人: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 程胤

∆ 发布人: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长 黄敏

∆ 发布人:安徽金融监管局一级巡视员 施其武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部署要求,结合落实《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5版)》,就相关情况向新闻界的朋友们作一通报。

近年来,我省加快建设竞争有序的一流市场环境,紧紧围绕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凝聚合力强化攻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一是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激发。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积极破除市场壁垒,市场经营主体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24年全省经营主体总量达831.55万户、同比增长3.73%;今年以来,全省企业信用指数连续2个月位居全国第一。二是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不断增强。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坚持双重审查机制,2024年对6563份政策措施进行增量审查、对17476份政策措施进行存量清理,有效防止和纠正了行政权力的滥用。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质效持续提升。连续3年组织开展专利、商标、地理标志行政保护专项行动,全省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6.86万件,同比增长28.1%、超全国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29.37亿元,居全国第4位。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

以制度落实、场景创新、效能提升为抓手,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长效机制,完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准入。深化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优化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自然人无违法违规信息核查“一件事”办事流程和系统功能。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入驻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全年服务覆盖范围扩大30%,创新产品增加30个、融资规模增长30%,推动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有效提升。

二是推动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运行质效

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研究制定《安徽省线性基础设施交叉穿越协同机制》,协调解决交通、水利、油气管网、电力电网等线性基础设施交叉穿越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各类基础设施高标准联通。物流支撑方面,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加强跨区域合作共建,支持合肥、芜湖等有条件的市谋划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实现从“单打独斗”向“抱团联合”转变,持续提升枢纽能级。公共资源交易方面,加快“智慧交易大模型”投标文件雷达监测在全省全面推广实战应用,稳步拓展AI“类人”评审应用范围,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三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沪苏浙和中部地区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设立科研基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区域科研资源共享、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强重点、新兴产业及业态人才供需分析,推进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招引和集聚。用足用好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深入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及升级改造,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继续实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倍增工程,力争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00万千瓦,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四是聚力提升公平竞争审查效能,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

开展公平竞争审查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办法,严格审查增量政策措施,推进公平竞争审查数智化赋能,进一步提高审查质效。大力推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开展整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专项行动,推动解决限制企业自主迁移、阻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妨碍企业异地经营、设置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隐性门槛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平台经济、自然垄断、医药、殡葬、行业协会等重点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整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直播带货中商业诋毁、夸大产品功效、虚构直播间评论评价、虚构点击量成交量收藏量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着力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立法。加快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支持创新主体快速获权和快速维权。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建设,完善内外资企业诉求收集处理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维权机构向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延伸。持续打击商标、专利、地理标志领域侵权违法行为。做好海外知识产权信息发布和推送,有效提升我省“走出去”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纠纷防范和应对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更大力度推进《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5版)》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发布会实录安徽日报记者

据悉,国家正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请问,安徽省在这方面有什么预期目标和重点举措?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云

为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重”“两新”,我们在全国率先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2023年底出台高速公路特许经营规范文件,“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线”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特许经营高速公路项目。此外,民营企业可通过申请机时等方式使用科研设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科研仪器均已纳入省级共享平台。2024年,我们争取到54.77亿元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6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规模分别居全国第6、第8位;今年一季度,国家首批拨付我省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债资金3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聚焦3个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更优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政企合作机制。动态评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成效,优化配套政策,抢抓政策窗口期,通过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

二是深化科技资源开放。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提高装置用户委员会企业代表比例,优化科研课题申报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建设实验线站。编制发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能力白皮书,系统呈现科学中心创新资源、实验能力和服务内容,推动科研平台向经营主体全面开放。

三是优化民企项目申报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举措,分级分类开展小切口培训辅导,指导企业加快推进“两重”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更多符合条件项目纳入国家“盘子”。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优化审核方式,取消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项目1亿元投资下限,采取“地方审核、国家复核”方式进行筛选把关。及时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项目参与主体名单,一视同仁支持线上、线下经营主体,以及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册地、不同规模经营主体参与活动,同时破除销售额、垫资能力等门槛限制,提高资金清算效率,降低企业垫资和经营压力。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市场监管总局持续深化公平竞争审查领域改革,请问,安徽省今年在推深做实公平竞争审查,防止政策落实中出现责任“虚位”、“形式”审查、制度“空转”等方面有什么预期目标和创新举措?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 程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作出重要部署。李强总理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市场监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2024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以来,扎实开展重要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组织对各地、各部门公开发布的政策文件进行抽查,向社会公布举报受理方式,有力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落地,从源头防止不当干预市场竞争,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今年在推深做实公平竞争审查方面,我们将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压实审查责任,规范审查工作。开展公平竞争审查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对公平竞争审查重点任务、重点环节的工作指导,严格把握审查程序和审查标准,确保涉及经营者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审查全覆盖,审查意见要素完整、结论准确。规范公平竞争审查会审程序,对重要政策文件的初审标准、会审流程等作进一步规范,压实政策措施起草单位的初审责任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会审责任,防止审查流于形式。

二是健全抽查机制,强化刚性约束。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办法》,分层级分领域开展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尤其对去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开展重点监测、抽查,及时发现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约谈通知书、立案调查通知书、行政建议书、提醒敦促函“三书一函”,加大对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问题的整改力度,形成监管闭环。

三是强化基础支撑,提升审查质效。建设公平竞争审查人员库,举办公平竞争审查培训班和业务竞赛,加强研讨交流,统一审查标准,提升审查能力。分省、市两个层面探索推进公平竞争审查数智化赋能,通过“智能机审+人工复审+专家会审”的模式,高效开展审查工作,提升公平竞争审查的专业化、智慧化、规范化水平。

央广网记者

创建一流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清理整治各类市场隐性壁垒。请问,安徽省今年在完善招标投标领域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方面有哪些预期目标和创新举措?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云

近年来,我省坚持全过程健全机制、全链条协同发力、全方位破除壁垒,着力打造一流的招标投标营商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妨碍公平竞争的有关规定得以清除,经营主体交易成本持续下降,评标评审质效稳步提升,“全链条治理招标投标领域串通投标等突出问题”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创新引领、赋能增效,突出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标本兼治、常态长效,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持续深化“AI+招标投标”行动。推动招标文件合规检测、招标文件智能生成、投标文件多模态雷达监测、AI“类人”评审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跨区域、跨行业运用,着力解决“萝卜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等突出问题。利用Deepseek等大模型开源机遇,因地制宜推进AI赋能规范工程量清单编制、智能生成评标专业抽取、合规监测合同文本等细分场景,并按照“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原则,加快全省推广应用。

二是持续规范评标评审行为。优化专家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招标人审查评标报告制度、制定科学设置评标专业抽取指引和常态化“双盲”远程异地评标指引。推行“打分监测+电子横向暗标评审”,推进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开展省内“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实现随机抽取专家、匹配工位,评标前项目单位不知专家在何地评标,专家和交易中心不知评何项目,有效遏制“专家小圈子”“人情分”等现象。

三是持续治理串通投标等突出问题。深化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与省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交易项目、审批项目、施工项目“三清单”共享核查比对机制,持续严查“规避招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市、县两级标前、标中、标后全流程责任清单,明确监管事项、责任主体、监管部门以及相关依据等,着力解决职责不清、监管空白,特别是县级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聚焦投诉举报、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监督检查等问题线索,联合公检法和行业监管部门强化行刑衔接质效,坚持标前、标中、标后一体发力、系统施治,着力持续铲除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法治日报记者

请问,安徽省在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降低中小微企业参与门槛、提高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微企业预留份额方面,有哪些预期目标和重点举措?

省财政厅副厅长 张丰

近年来,我们采取预留采购份额、评审报价优惠扣除、鼓励预付款等举措,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堵点痛点问题,提升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积极性,2024年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金额占全省政府采购规模比例达80.9%。

今年,我们从四个方面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

一是持续落实优惠政策。落实预留份额、评审报价优惠扣除等举措,将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由30%以上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对未预留份额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工程项目,给予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3%-5%的价格扣除优惠。

二是财金联动协同发力。鼓励采购人结合项目实际和供应商资信情况,将对中小企业预付款比例提高至合同金额的40%以上。支持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开展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推动政府采购监管平台“政采贷”和电子保函服务模块优化升级,减轻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三是信息公开透明高效。进一步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在安徽省政府采购网搭建中小企业服务专区,督促采购人依法及时公开各类政府采购信息,对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在采购意向公开中予以特别说明,方便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信息。

四是专项整治清除门槛。持续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对采购人以不合理条件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歧视待遇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清理排查,依法保障中小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香港商报记者

近年来,安徽省在金融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请问,今年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疏通企业融资堵点难点痛点方面,安徽省有什么预期目标和创新举措?

安徽金融监管局一级巡视员 施其武

近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着力打通企业融资堵点和卡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截至3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42%,居全国前列,增速连续29个月超过各项贷款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平均利率降至3.71%,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发放企业类贷款比重达60%。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力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民营和小微企业,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

一是确保总量供给更加有力。强化监管引领,出台普惠金融24条工作举措,单列民营和小微企业目标任务,着力保持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确保民营企业贷款增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有力有序实施无还本续贷政策,做实贷款到期前1个月主动沟通机制,推动无还本续贷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二是确保金融服务更加得力。做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员制度,对小微企业进行全覆盖式融资需求摸排,督促银行采取“311”工作法,对推荐清单内企业做到“3日内对接、1周内尽职调查、1个月内作出授信决定”。加大首贷户拓展力度,采取信用贷款、随借随还等多种方式,精准匹配、灵活满足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减轻企业抵押担保和资金周转的压力。

三是确保融资环境更加给力。开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透明化工作,推动银行全面告知经营主体贷款利息支出、非利息支出,引导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整治普惠信贷领域不法中介乱象,打造直达基层、便捷高效、利率适宜的融资环境。印发普惠信贷尽职免责正负面清单,细化执行标准,推动“应免尽免”,激发基层信贷人员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积极性。

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长 黄敏

近年来,我行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金融工作部署,精准有效落实货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总量上“稳”,3月末,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9%,增速居全国第3;结构上“优”,3月末,全省制造业中长期、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为6670.4亿元、1.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15.6%,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成本上“降”,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6%,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今年重点做好“三个针对”:

针对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打造“共同成长计划2.0版”。我们自2023年起在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共同成长计划”,今年新推出2.0版本,预期实现认股权远期收益、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和中间业务收益之间的可转换,着力解决远期认股权收益兑现难、入账难的问题,目前已在合肥、芜湖等10余个地市落地15笔,力争落地笔数尽快破百。

针对农业企业融资问题,推出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发展计划”。推广“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发展计划”,将银行自发性、碎片化的做法进行整合,建立浮动利率定价机制,构建银企长期合作模式,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将产业链上下游成员全部纳入支持体系。未来五年,力争实现全省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确保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针对招商引资的外省企业融资问题,探索构建金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协调机制。计划分“三步走”,在工作机制上,推动金融机构建立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席机制,指导大型银行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通过跨区域协作、共同协商,对落户安徽的企业实施差异化评级授信,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倾斜;在业务授权上,积极争取商业银行总行赋予安徽分行更大权限,如,在合肥、芜湖等科技聚集区,加大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推广力度;在贴息政策上,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推动优化贴息政策,预期目标是在省外贷款的企业,也可以在本省申请并享受贴息资金。

丨编辑:陈萍 责编:祖文婷

丨审核:方安琦

来源:安徽省政府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