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晶晶是张家港海关综合技术中心国家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重点实验室高级农艺师,扎根进出境木材鉴定岗位十余载,显微镜下见“微”鉴“危”,守护国门生物安全。

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
王晶晶是张家港海关综合技术中心国家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重点实验室高级农艺师,扎根进出境木材鉴定岗位十余载,显微镜下见“微”鉴“危”,守护国门生物安全。
鉴定“能手”舞“刀”弄“枪”是王晶晶的工作日常。“刀”是真刀,一片柔软的不锈钢双面刀片,在样品上切取以微米为单位的薄片。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极高,是实打实的技术活,谁能把片子切得又大又薄谁就是真正的高手。这片薄薄的切片能让木材的微观细胞在显微镜下无所遁形。
“枪”是一把带光源的放大镜,是王晶晶最重要的工作伙伴,收到样品第一时间拿起放大镜,观察木材宏观特征是鉴定人员的习惯性动作。那些神秘的木材在这一阶段就可能被她揭开面纱。
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木、板材,千奇百怪的木制工艺品、风格各异的木制家具通过海关各个环节来到了实验室。五年来,王晶晶已经累计承担24个直属海关委托鉴定任务3000余批次,检出各类濒危木材700余批次,涵盖檀香紫檀等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管制树种。在王晶晶看来,木材鉴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兼具技术性与科学性。随着国际上濒危木材管制范围的扩大,鉴定工作愈来愈有挑战。作为一名实验室人员,她保持学习态度,时刻关注前沿政策动态。这不仅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更是精准履行职责,为海关执法提供坚实技术保障的关键所在。靠谱老师
王晶晶时常会收到查验一线的疑问:“晶晶老师,请教一下,这是松木吗?”。她会紧锁眉头盯着照片仔细查看,挑出能看到结构的部分画圈标注,反馈图片后认真回复:“这里能看到树脂道,是松科肯定没有问题,但不能确定是否为松属,建议还是送样做实验室微观鉴定。”这些咨询有来自南京关区的,也有来自外关区的。依托全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业务实训示范点这一平台,王晶晶在实训班上负责讲授“木材材种微观特征鉴定技术”与“木材鉴定实操”两门课程。2024年,她还受邀为“一带一路”缉私国际执法合作培训班讲课。能用所学为一线工作保驾护航让王晶晶感到振奋,同时一线的疑难杂症又反哺她探寻新的工作思路。科研骨干
目前,王晶晶正和团队致力于“鉴木”AI系统的研发,破解查验现场的鉴定之难。他们以实验室数代人40余年积累的木材标本为基石,研发了能准确识别口岸145种常见木材的智能系统,被总署领导评价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智慧海关。不断提升鉴定技术水平是王晶晶的毕生追求。她与同事合作申报课题《进口木材新树种的鉴定研究》,将木材形态学与DNA技术联合用于全国口岸新树种鉴定。作为主要完成人,王晶晶还联合15家科研院所完成了国内木材鉴定领域的首个团体标准,即T/CNFPIA 2001—2018《木材鉴定图谱》。多年来,王晶晶主持及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2项,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6项、团体标准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地市级科技类奖励2项。科普达人
2024年,王晶晶作为张家港市“最美巾帼奋斗者”的代表接受了当地电台的直播专访,在节目中分享作为海关女性工作者在平凡岗位上的执着和奋斗。她还受邀为沙洲职业工学院的新生讲授专题思政课,学生们被她的专业和真诚打动,引发了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思考。
王晶晶与实验室团队一直在科研之外,尝试“专业特色”与“科普公益”的有效契合,将海关监管规则转化为社会共识。他们编写“濒危木材合法贸易手册”,编撰《入木三分》等图书,一方面将社会大众请进海关科普基地,向社会各界传播木材监管知识,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向青少年传播海关文化。由于科普工作的卓有成效,被国家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三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耕耘更知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王晶晶最爱的格言,恰如年轮般刻录着时光的重量——在静默生长的年岁里,藏着不让须眉的坚韧,也藏着守护国门的滚烫。编辑:王冬艳
校对:钟健
审核:杨易霖
总编:陆艾涢





来源:江苏省妇女联合会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