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会客厅——中国高铁将在百米海底飞驰

摘要:2024年8月19日,珠江口水下106米处,“深江1号”盾构机顺利完成3590米的既定掘进任务,标志着由中铁十四局负责的深江高铁珠江口隧道施工顺利抵达海底最深处,创造了目前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的最深纪录。这项工程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壮举,更是中国高铁技术

2024年8月19日,珠江口水下106米处,“深江1号”盾构机顺利完成3590米的既定掘进任务,标志着由中铁十四局负责的深江高铁珠江口隧道施工顺利抵达海底最深处,创造了目前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的最深纪录。这项工程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壮举,更是中国高铁技术实力的又一重要见证,预示着中国高铁即将在百米海底飞驰。

本期《科技会客厅》,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条百米海底高铁的奥秘,了解它背后的技术突破。

嘉宾介绍:

陈兴飞 中铁十四局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项目总工程师

海底百米的高铁隧道

“8月19日”对深江高铁珠江口隧道施工项目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隧道挖掘深度达到海底106米,成功打破世界纪录。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水下高铁盾构隧道施工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未来中国高铁在百米海底飞驰奠定了坚实基础。

珠江口隧道是深江铁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全长13.69公里,采用“矿山法+盾构法”组合施工,其施工难度和技术挑战巨大。盾构法,即利用圆形的盾构机在海底挖掘圆形隧道。盾构机就像一条在海底“吃土的蚯蚓”,不断向前推进。此次使用的两台盾构机,分别为有醒狮涂装的“深江一号”和有蛟龙涂装的“深江二号”,其独特的设计寓意深远,不仅体现了广东地域特色,更寄托了对工程顺利完成的期望。

两台盾构机同时工作,对挖掘精度和准确度有较高要求。由于隧道是两头对打,因此必须确保导向系统的准确性,以避免出现“穿袖子”的情况。同时,隧道线路的设计参数,如平曲线、中曲线和坡度等,都必须严格控制,以确保行车速度和安全。为此,项目团队采用了国产导向系统,成功避免了“穿袖子”的情况。

攻坚克难实现海底飞驰梦

地质、水压和海水腐蚀是施工过程中的三大主要难题。珠江口隧道所涉及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既有软土又有硬岩,还有断裂带地层,对盾构机的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106米的水压也是世界级难题,对施工设备和技术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此外,海水腐蚀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确保隧道施工和高铁运维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尽管困难重重,但项目团队依然取得了显著成果。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团队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设备,并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影响控制。从项目立项到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整个阶段都在考虑生态保护的影响,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对施工区域环境的破坏。同时,项目还积极运用智能化、信息化的设备和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深江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之一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意义深远。此次珠江口隧道的成功挖掘,不仅展示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中国工程建设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中国高铁将在海底隧道建设领域继续探索和创新,推动全球交通体系迈向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更加环保的新时代。

嘉宾

陈兴飞

出品人

阮草

总策划

孟令耘

监制

于春

主持人

昝超

策划

马依斐

统筹

白竟楠 康欢

导演

李嫣茹

编辑

郑羽佳 王淇薇

摄像

王亦文 李嫣茹 赵益玮 杨思壮

剪辑

王亦文 吴玉顺 祝天一

设计

杨家宁 李学维 巨淇 杨璐

出品单位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制作单位

中科海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中铁十四局

来源:鄂南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