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描绘城乡融合“新画卷” 蹚出强村富民“样板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20:39 1

摘要:2024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人民币,达到52249元,连续21年保持浙江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51∶1,成为“城乡均衡发展”的标杆。

4月的嘉兴,平田绿畴间,生机跃动,白墙黛瓦中,活力奔涌,一幅江南水乡农业旺、乡村美、百姓乐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4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人民币,达到52249元,连续21年保持浙江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51∶1,成为“城乡均衡发展”的标杆。

4月16日至19日,来自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近200名记者代表齐聚嘉兴,走进田间、社区、工厂,以笔头、镜头记录“嘉禾共富”的创新实践,探寻城乡共同富裕的联创密码。

2004年,中共嘉兴市委明确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一回首,20年转瞬即逝,“千万工程”的累累硕果,在嘉禾大地上接续谱写和美乡村的建设华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在嘉兴市委书记陈伟看来,城乡融合发展要聚焦重点,持续用力,处理好“远”与“近”、“点”与“面”、“稳”与“进”的关系。

产业兴旺 催动农民富裕的核心密码

这两天,在位于嘉兴南湖区余新镇的绿康米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陈强根电话不断。“眼下是春耕备耕的时候,田间管理很重要,我们这里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常用的农机设备都有。”陈强根笑言。作为当地的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绿康米业直接带动周边粮油农业种植大户263户,安排就业126人,社会化服务辐射面积达到5万余亩。

随着绿康米业粮油全产业链的做大做强,产业兴旺也为当地铺就了更多致富出路。以余新镇长秦村庙浜为例,近年来,当地发挥农业村的稻田资源优势,结合“稻米文化”和“余新三宝”,做强“稻来米in渔里”品牌IP。南湖区全力打造了“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在田间地头绘就一幅栩栩如生的现代农业新“丰”景。

“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自古以来,嘉兴就是“浙北粮仓”“鱼米之乡”。来自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24年,嘉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3万亩,产量达100.6万吨,这已经是嘉兴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量连续19年位列浙江省首位。多年来,嘉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以粮油产业带动小农户抱团发展致富。同时,嘉兴还深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种业、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2024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中,嘉兴南湖菱、湖羊、黑猪、杭白菊等12条全产业链入选。

“我们希望深挖土特产优势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将乡村土特产变成富民强村、兴业致富的‘金字招牌’。”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真表示。

以黑猪产业为例,目前,位于海盐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以上,在该企业的带动下,2024年,海盐黑猪全产业链产值达12.85亿元,今年产业链产值预估可达15.4亿元,2027年产业链产值将超20亿元。为了支持黑猪产业发展,嘉兴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嘉兴黑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推进嘉兴黑猪的保种、繁育和价值链深度开发,打造嘉兴黑猪全产业链。推动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猪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从而带动大量本地农民增收。

和美乡村 谱写诗画江南的崭新篇章

“农文旅”+“体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记者目睹了一只棒球如何带动全村致富的乡村振兴故事。

走进村里的棒球场,练习棒球的人在绿茵场上飞奔,那份蓬勃朝气,让大家也跃跃欲试。徐家埭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2018年,村党委书记刘建群大胆决定:将发展的“赛道”从低产出、高能耗的传统养殖业,切换到棒球特色产业。

当年11月,徐家埭棒球基地落成,成为全国首个符合标准的青少年“乡村棒球场”。几年来,先后承办国家级、长三角区域等各类青少年棒垒球赛事40余场次。如今,村里“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而高规格的棒垒球赛事又帮助全村“盘活”了餐饮、民宿、采摘等文旅资源,让村民真正尝到“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甜头”。

在棒球乐园景区,记者看到了星火农场、八大碗餐饮、吾庐民宿、野炊烧烤、舞龙和摇快船非遗活动体验等12个业态,如何凝聚成一条集棒球赛事、运动休闲、餐饮住宿、农事采摘、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游产业链;见证了本土企业与知名棒球品牌合作,设计开发棒球服、棒球帽等系列文创产品,如何以赛为媒带动推广销售;更为乡村主动出击搞活“夜经济”、谋划节假日篝火晚会和“棒球”夜市等活动而点赞。

“去年,各类业态经营总收入达6900万元。”一个江南乡村,始终致力于做强棒球延链补链的大文章,这份努力打动了远道而来的记者。更让大伙动容的是,徐家埭村没有停止“棒球+”赋能乡村共富的脚步,通过打造“一起棒”等四大共富工坊,为“5060”中老年劳动者提供205个就业岗位,实现年均收入增长4万元以上;以“飞地抱团”等20个强村富民项目,带动全镇11个村入股共建,如共富大棚项目可为每村增收20万元至70万元不等……在实现了“以棒球带活景区、以景区带富全村”之后,徐家埭村又走上了“强村带弱村,一村带多村”的组团式乡村发展道路。

来自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4850万人次、营收5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2.1%。40个运营重点村,新增业态166个,新增投资额4.16亿元;重点村累计接待游客1890万人次,业态经营总收入23.64亿元,运营收益对村集体贡献累计达4464.3万元,占比由2023年的15.34%提高至30.63%。

幸福蝶变 呈现和谐生活的多样维度

位于嘉兴海宁市周王庙镇的博儒桥村,密布着19个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村民每步行三五分钟,便能撞见一片“新园地”。这里是如何做到移步换景的?秘诀在于“众筹”两个字。“那时候,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苗出苗,共同筹资11万元,打造了村内第一个主题精品园——陈家浜乡村垂钓园。”回忆起村里第一个众筹公园,该村党委副书记瞿小妹如是说,能够做到村民人人支持并非易事,关键是把村级事务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博儒桥村走出的这一条乡村“善治”之路,还只是嘉兴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一个缩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嘉兴市相关负责人看来,每一个村(社区)是“一村一品”,解决基层治理问题达到“善治”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漫步在嘉兴经济开发区长水街道中南公园,绿化造景整洁大气,运动广场、儿童游乐区、健身活动区等社区公园的多样性功能被周边居民赞不绝口。“居民想要社区里有什么样的功能,我们会通过社区议事平台倾听大家的意见,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出主意,群策群力才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鲍红笑言。

如今,中南社区打造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品质文化生活。2022年,中南社区被确定为嘉兴市首个体卫融合试点社区,后又升格成为国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社区,创新探索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市乃至全国试点提供实践样本。

2024年4月,嘉兴经济开发区“双溪春好”叙新会上,双溪湖公园及城市学习中心、都市文旅中心、城市康养中心等项目提上日程,与在建的高铁新城文化中心、时尚体育中心、嘉邻中心及山姆会员商业中心共同构成双溪湖超级未来社区“一园七中心”核心配套,全面满足市民学在双溪、游在双溪、颐养在双溪、休闲在双溪的愿景。

文化、教育、卫生,乡风文明、移风易俗,20多年来,随着嘉兴乡村的美丽蝶变,城乡差距的鸿沟在各方面不断缩小。

来源:忻州时代风向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