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到了最近几年,曾经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直呼喝起来“一股子酸馊味儿”的纯椰子水,反倒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五年之前,在中国消费者的印象里,提到椰子饮品,那说的就是“我从小喝到大”的椰汁儿。
把椰肉和椰子水混榨后再调味,椰汁儿口感顺滑又香甜,在大大小小的商超畅销了三十年。
但是到了最近几年,曾经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直呼喝起来“一股子酸馊味儿”的纯椰子水,反倒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据统计,中国椰子水市场规模在近5年里一直在高速增长,从2019年的4970万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0.18亿美元,而且增速一年快过一年。
上个月,只有46个全职员工的泰国小公司IFBH已经准备冲刺港股IPO,去年只靠卖椰子水这个大单品,这家公司硬是做到了年入11亿。
消息传到中国之后立马冲上热搜,惊呆了一大把中国消费者:
“又贵又不好喝,原来卖这玩意儿能这么赚钱啊???”
不到十年时间,从冷门饮品做到百亿规模,在中国市场大杀四方的椰子水,靠的仅仅是营销吗?
01
已经很少有人记得,第一个尝试撬开中国市场的椰子水品牌,并不是if。
时间倒回2015年,全球最大的椰子水饮料公司唯他可可(Vita Coco)带着“好莱坞明星御用饮品”的光环进入中国,华彬公司作为经销商和唯他可可签下对赌协议。
为了快速铺货,华彬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把椰子水和红牛捆绑销售,但因为大家消费习惯没养成,销量不尽如人意。
2015年经过华彬这么一折腾,椰子水市场规爆涨了近6亿元,但不到一年时间,2016年椰子水市场规模又下降到了不到1亿元。
上海某进口超市的理货员记得很清楚:
“当时在货架上摆了三个月都卖不动,试喝的人说,像馊了的刷锅水,稍微兑了点糖。”
10年前中国人对椰子水的认知,还停留在海南旅游时插吸管的青椰,甘甜清爽和那个打广告印象深刻的椰树牌椰汁。
那种工业化生产的密封装椰子水,一直被嫌弃“没椰子味”、“酸涩怪异”。
而隔壁if,作为中国市场对“纯椰子水”刻板印象的破局者,他的逆袭之路堪称教科书。
这家公司不种椰子,甚至也没有工厂、物流团队甚至销售渠道,但仅靠46人就撬动了整个中国市场。
他们的椰子全靠采购,产品在泰国代工生产,运到中国再外包给杭州大热电商和广东恒俞贸易,线上线下一起发力,营销则押注顶流明星。
赵露思和肖战代言期间,粉丝们为了给哥哥姐姐做数据,if旗舰店访问量暴增800%,一瓶椰子水开始被赋予追星仪式感。
2022年,直播带货行业达到历史巅峰,if又通过某些头部主播的直播间加大曝光,销售额环比增长超300%,彻底打响了知名度。
这种极致轻资产模式,让if的营销费率仅4.7%,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哪家竞品看了不眼红?
再加上2021年瑞幸咖啡推出的“生椰拿铁”深受大家喜爱后,“椰味”便成了饮料市场热门口味之一,椰子口味现制茶饮、添加了椰子水的功能性饮料不断涌现,市场规模直接扩大数倍。
很显然,椰子水成为暴利生意的背后,依然是近几年“健康税”火热的收割逻辑。
由于最近几年“抗糖概念”炒得越来越热,当代年轻人开始陷入一种集体焦虑,既想享受饮料的快乐,又惧怕糖分和添加剂。
而椰子水恰好踩中了所有G点。
它低卡,每100ml仅20大卡;
它还是高钾饮品,每瓶含714mg电解质;
最关键的还是0脂肪,甚至被健身博主称为“天然运动饮料” ,喝起来比混榨了椰肉的椰汁儿负担小得多。
打开小红书,各种“椰子水花式喝法”教程超过1万篇,从椰青美式到椰子鸡火锅,中产们用创意喝出身份认同,硬生生把椰子水喝成了社交货币。
但到了今年,椰子水“健康溢价”的水分开始逐渐暴露。
if的1L装售价14.2元,而有的椰子水品牌却仅售9.9元,都标着“百分百纯椰子水”,两者价差却达到了30%以上,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监管标准还不健全,使用成本4元/升的印尼老椰,再混合少量泰国椰青调味,就能以“100%椰子水”名义卖出。
更讽刺的是,2024年泰国椰子因高温减产15%,当地新鲜椰青从9.9元/个涨至16.9元/个,直接推高了加工成本。
但中国市场的椰子水均价,反而下跌了23.5%。
这就很让人玩味了,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原产地没有椰子,那椰子水是从哪儿来的?
中国消费者每年喝掉26亿颗椰子,但海南年产仅2.85亿颗,90%要依赖进口,主要来源是泰国和印尼。
这种供需失衡,也让原料端成为暴利与乱象的源头。
高品质的泰国椰青,甜度可达7.0,而越南黄皮老椰因存放时间长、甜度仅5.0,但由于成本低30%,就成为了低价椰子水的主要原料。
你能说这不是纯椰子水吗?没毛病吧。
更隐秘的操作,在于“废料利用”。
原本用于椰浆加工的印尼老椰子水,因口感差曾被当作废水处理,如今摇身变成“NFC非浓缩还原”概念。
供应链的层层盘剥,也催生出了很魔幻的现象。
一颗泰国椰青在盒马卖16.9元,原产地用3颗椰子制成1升椰子水的成本也要20元,但市售价格仅9.9元,想想都知道有猫腻。
在海外产地,供应商用浓缩汁兑水复原时,额外添加果糖、柠檬酸甚至食用香精调味已成常态。
说白了,这些行业乱象的根源,其实就在于标准真空。
目前,椰子水这个产品还没有独立国标,部分企业参照《果蔬汁类及其饮料》标准,但该标准对椰子水的钾、钠含量等关键指标毫无约束。
这就给企业留下了玩“文字游戏”的空间,只要不添加水以外的成分,即便用浓缩汁复原,也可以标“100%纯椰子水” 。
更荒诞的是加工工艺的“合法创新”。
超高温灭菌技术(UHT),必然会让椰子水产生“玉米须味”,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酸馊味儿”,但有企业却解释这就是“天然风味”;
而无菌冷灌装设备需要投入数千万,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
当然了,也没什么大企业用,省钱嘛,不磕碜,大家都不用,那我也不用。
这样一来呢,就只剩消费者自己在超市货架前陷入选择困境了。
标榜NFC的椰子水,在外包装上标着22大卡/100ml,但没人知道这些数据是否包含添加糖,可笑吧?
说了这么多,面对这个行业的各种坑,咱们普通消费者应该如何破局呢?有专业营养师给出了硬核建议:
最基础的一点,看配料表。
真正的100%椰子水,配料表上应该只有“椰子水”一项,只要出现“水、果糖、香精”直接pass。
但这一招,避雷不了浓缩汁加水的“复原椰子水”。
不过我们可以算成本账,如果1升装的椰子水标价低于12元,那大概率掺假。
按3颗椰子出1升椰子水来计算,泰国椰青成本的就超15元了,低价产品大概用的就是印尼或者越南老椰了 。
还有一个铁律大家要记牢,信工艺,胜过产地。
哪怕标榜“泰国原产”的产品,也可能是混合椰源,所以建议大家优先选择标注HPP超高压灭菌或NFC冷灌装技术的产品,这类工艺对设备要求高,小作坊难以造假。
健身人群可关注电解质含量,比如if每瓶714mg钾;
减肥党盯紧碳水化合物,低于5g/100ml较安全;
而糖尿病人群就建议直接开鲜椰了,虽然麻烦一点,但至少不会被“隐形糖”背刺。
眼下看到商机的不止IF一家,近两年可谓开启了“百椰大战”,市面上的规模型椰子水品牌数量已从2023年的约32个激增到2025年的50多个。
椰子水行业,正式步入残酷洗牌期。
If虽然靠明星代言人效应勉强守住了36.42%市占率,但盒马、山姆等零售巨头已经开始用自有品牌低价绞杀了,国产新品牌“超吉椰”也以8.21%份额跃居第二,狠狠分走if一口肉。
东南亚著名品牌,如泰国UFC、印尼Kara也加急开拓中国市场。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资本市场。
如果if在2026年底前未能上市,就需要支付2300万美元回购股份,而其现金储备仅2600万美元,完全输不起,所以这次冲刺IPO压力山大。
说一千道一万,健康消费的本质,仍然是信任经济。
当“天然”沦为营销话术,当“低卡”变成数字游戏,椰子水行业或许需要一场椰树集团式的“百万悬赏”,用真金白银重建消费者信心。
毕竟,没人愿意为“科技椰子水”支付健康税。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