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以困住以色列,掐断了以色列的能源通道,让以色列相当难受。因此,已经尝到了战争的甜头的以色列一直想要通过武力打通蒂朗海峡。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以困住以色列,掐断了以色列的能源通道,让以色列相当难受。因此,已经尝到了战争的甜头的以色列一直想要通过武力打通蒂朗海峡。
以色列之所以迟迟没动手,是因为纳赛尔从苏联获得的伊尔轰炸机让它颇为忌惮。但是,1956年10月22日,英法以三国在巴黎会晤,法国承诺将保护以色列的海空安全,英国保证将摧毁埃及空军,同时10月23日,匈牙利事件爆发,美苏之间闹了点不愉快,至此,以色列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动手!
1956年10月29日下午,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色列空降兵空降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打响!
沙龙
在对苏伊士运河进行国有化的行动之前,纳赛尔曾经在办公室里在十一张空白的纸上设想种种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且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英法的形势。他了解到,英军正在全球各殖民地救火,兵力分散,法国忙于镇压阿尔及利亚,腾不出手来对付埃及。所以,经过纳赛尔和幕僚的评估,他们一致认为,这次国有化运河的行动,开战的风险大概是30%~40%,只要熬过最初的一个月,就基本算大功告成。
纳赛尔于7月末宣布国有化,接下来的近三个月里,英法的各种外交手段均告失败,联合国更是通过了有利于埃及的六项原则。埃及政府认为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
事实上,这种盲目乐观导致了埃及军队的战争准备严重不足。纳赛尔没想到,三个月后,英法居然从各地东拼西凑出了八万部队。纳赛尔更没想到的是,以色列会开第一枪。当以色列发动进攻时,埃及的大批技术兵种都在苏联集训,被偷袭的西奈半岛上只有六个营的埃军。
纳赛尔
但是,西奈半岛上的埃军拼死抵抗,成功拖住了以色列军队。纳赛尔命令埃及军队跨过苏伊士运河向东增援西奈半岛,正在战事陷入焦灼时,英法出来“调停”了。
英法照会埃以双方:诶呀,你们别打啦,你们双方撤到东西两岸,把运河区让给我吧,要不然我就出兵干预了呀!
这种所谓的调停,等于是要埃及把西奈半岛和运河白白的交出去,纳赛尔自然不可能答应,英法也没指望纳赛尔答应。因此,从10月31日开始,由7艘航母、650架飞机和上百艘战舰组成的英法联军开始对埃及进行狂轰滥炸。埃及空军几乎全灭,国家广播电台同样被毁。英法指挥的敌台开始四处广播,煽动群众起来反对纳赛尔。
面对着燃烧的埃及,纳赛尔知道,生死存亡的时候到了。11月2日,纳赛尔在敌机随时可能空袭的情况下,来到了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对着开罗市民讲话——我在开罗,我将同你们一起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我们决不投降!
在纳赛尔的带领下,埃及内阁人人随身携带氰化钾,以防止被敌人俘虏。纳赛尔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任何高官不允许把家眷送出开罗避难。埃及军队凿沉了47艘轮船堵塞运河河口,防止敌舰深入。纳赛尔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大中学校全部放假,给市民们发放了四十多万支枪支,在城市中储备弹药和物资,为了开展游击战做准备。在纳赛尔的计划中,一旦敌人占领港口,他们将死守开罗,一旦开罗失陷,他们准备撤往内陆继续抵抗。
11月5日,经过一阵狂轰滥炸后,近八万人的英法联军正式在塞得港登陆。按照联军的预计,这座经过地毯式轰炸的城市在大军压境之下至多抵抗48小时,可他们没想到的是,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们还击,登陆后的联军几乎在和整个城市作战。塞得港无分军民,人人拿起枪支与联军作战。英法速战速决的计划第一脚就踩进了坑里,终战争结束,联军也没有拿下整个塞得港。
而在埃及发生激战的时候,其他国家在干什么呢?
在英法以进攻埃及后,反应最快的是阿拉伯国家。在联军进攻的当天,叙利亚和沙特立刻与英法断交,约旦也与法国断交,三国进行了总动员准备驰援埃及,但被纳赛尔婉言谢绝。
为了策应埃及,苏丹派来了志愿军,叙利亚切断了英国的油管,沙特停止向英法出口石油。由于石油供给突然被切断,英法迅速出现了油荒,汽车抛锚工厂停工,再加上这场战争本来的侵略性质,英法国内一片反对之声,英国九个城市举行联合示威罢工,工党对艾登政府提出弹劾案。在法国,执政党每天收到的抗议信车载斗量,摩勒政府威信扫地。
在国际社会上,英法的侵略引起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一致谴责,中国向埃及政府捐赠两千万瑞士法郎和大批物资。利比亚王国作为英国的盟国,坚决不允许英国把境内的基地用来对埃及作战,和英国结盟的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拉克等国,在民意压力下也纷纷谴责英法。一时之间,两大殖民帝国人人喊打。
而最重要的表态,自然是来自美国和苏联。
美国在纳赛尔收回运河后,深感不能让第三世界国家控制这种黄金水道。但同时他又不能让英法势力重回中东,坚决不允许英法出兵,希望有自己扮演埃及的保护者的角色以取代英法,所以,美国和英国的联盟其实是新垣结衣和星野源结婚——貌合神离啊!(分居新闻)
但美国人没想到,英法居然这么虎,不经过自己直接动手了。在以色列入侵埃及的当天,美国即表态自己将支持埃及。开战第二天,美国即在联合国上要求以色列撤回停火线,但被英法一票否决。艾森豪威尔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他既不想过分伤害英法,又十分担心埃及会在此时投向苏联。他后来在回忆录里说:“我们不能容许苏联在中东攫取领导权,但我也绝不能让英国人和法国人无缘无故的被打上侵略者的烙印”。
但是,在深思熟虑之下,美国的态度依然坚定,11月2日,联大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停火决议案,但英法两国拒绝接受。
但是,所谓知子莫若父(或者说知父莫若子),在怼带英这件事上,世界上没有国家比美国更有心得,我可以笑着把面子给你,但你不能拿我的面子放荡自己。见英国给脸不要脸,艾森豪威尔下令切断对英国的一切经济援助,同时抛售英镑。为了稳定汇率,穷的当裤子的带英必须拿出硬通货来维持英镑,很快,英镑贬值15%,英国经济一片哀嚎。
而在美国对英国打出组合拳的时候,苏联则没有那么多手段,赫鲁晓夫很实在的对埃及大使说,由于距离过远,苏联无法对埃及提供什么直接援助。
苏穗宗感觉很愧疚,既然美国抛售英镑,我也没啥能干的,那我就扔个原子弹吧!
11月5日,匈牙利事件结束的第二天,苏穗宗分别给英法和以色列写了封信,准备充当一下核事佬。
在给以色列的信中,他写的是:“鉴于以色列悍然入侵埃及的无礼行为,以色列在未来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已经成为了问题。”
而在给英法的信里,苏穗宗写的是:“如果,一个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苏联)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怎样的境地呢?”
众所周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人嘴里是有不同的作用的,比如“今年没考上,明年二战”,这句话在研究生和美术生嘴里说出来,肯定不是同一种效果。苏穗宗的威胁也许吓不住英法,但以色列极为恐惧,收到苏联警告的本古里安迅速表示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
苏穗宗(赫鲁晓夫)和纳赛尔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同时,面对着毫无妥协意愿的埃及,英法那是榴莲拌着鲱鱼罐头——人厌狗也嫌啊。11月6日,忍无可忍的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如果你想继续保持英美团结与和平的话,我要求你立刻下令停火,我不能再等下去了!
人在绷不住的时候,一般是绷不住的。艾登和摩勒脆弱的信心再也无法继续坚持,11月6日傍晚,英法两国宣布停火。两国在停火后还想赖着不走,要求参加联合国部队长期驻扎在运河区,这个要求也在埃及和美苏的拒绝下被当成放屁。在万般无奈之下,英法于1957年12月22日彻底撤出埃及,没有拿到哪怕一星半点的利益。英法撤走后,已经停火的以色列在埃及承诺开放蒂朗海峡后撤出了西奈半岛,吐出了所有占领的土地。
第二次中东战争时间虽不长,却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了——带英和法国是真的不行了,家人们,国际调停真的有用。
而纳赛尔,则成为了自1882年已来第一个击败英国的埃及领导人。虽然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在军事上依然是失败的,但埃及军民顽强的抵抗意志激励了整个第三世界。在阿拉伯世界的近代史上,阿拉伯人始终是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而纳赛尔的坚强让埃及在外交上取得了完胜,从此他被称为“尼罗河之虎”,成为了阿拉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袖。
纳赛尔
而在这场胜利之后,纳赛尔积攒了空前威望,终于可以开始他的改革了。
从纳赛尔上台开始,他立刻没收了王室的数十万亩田地分给了农民,在政权稳固后,纳赛尔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基本消灭了国内的大地主阶级,通过稳定地税让佃户变成了半自耕农。由于国内奇高的文盲率,纳赛尔以一天一座学校的速度兴建教育,同时,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宣布埃及的高等教育无论男女一律免费,为今日埃及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纳赛尔明白,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埃及永远不可能强盛起来,他开始集中力量发展工业,从1952年到1966年,纳赛尔在埃及兴建了830个重点工业项目。难得的是,他没有受苏联的影响盲目的搞一些重工业,而是相当全面的发展工业体系,埃及在两个五年计划中建设了大量的制造业,化工和矿业设施,曾经的农业国埃及,在纳赛尔掌权十年后,工业品出口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0%,成为了阿拉伯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国家。
但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农业,纳赛尔最想要解决的,还是水坝的问题。
埃及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17个通辽。但由于气候干旱,埃及的沙漠比例有点高,约为96%,现代埃及人口约一亿人,如此巨量的人口,全部栖息在只有约五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谷和三角洲地带,人口密度是通辽的三十多倍。粮食长期不能自给。
而整个埃及的用水完全依赖于尼罗河,但尼罗河经常在汛期泛滥,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河水在白白流入大海。所以,历代埃及的统治者都有共识,想发达,修大坝。
1903年,带英曾经修建了一条小规模的大坝。但到了五十年代,这条旧坝已经不敷使用。埃及新政府邀请了德国的设计师,设计了一条更加宏伟的新坝,这座大坝的体积将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的17倍,需要耗资13亿美元,历时12到16年才能修成。
毫无疑问,这种规模的工程不是埃及能够独立完成的。在拿到设计图后,纳赛尔找到世界银行和英美洽谈,希望能得到资助和贷款。不过,英美主导的世界银行对埃及的需求完全嗤之以鼻,埃及碰了一鼻子灰。
但是,当埃及和苏联完成了武器交易的消息传出后,英国和美国立刻警惕了起来,表示愿意提供贷款,但有一些附加的小条件,比如埃及必须停止与苏联的军火贸易,成立议会制整体,并且由世界银行“审核”和“监督”埃及的发展规划等等。
对于美国开出的条件,纳赛尔表示你真是恒河边上嗑瓜子——你怎么张得开嘴?1956年5月,埃及和新中国的建交让双方彻底谈崩。找英美谈判,是因为纳赛尔不想过于依赖苏联。但在此情况下,1956年10月,苏穗宗致信纳赛尔,苏联政府考虑到阿斯旺水坝建设对埃及经济的重要意义,准备给予任何帮助。
在穗宗的授意下,苏联于1958年和1960年向埃及累积提供了13亿卢布的贷款,并且派遣了五千名工人前往尼罗河。1960年1月9日,这座寄托了埃及人民多年来期望的超级工程终于开工了!
与其他的工程不同,在过去的埃及,统治者想要修建什么工程,需要用皮鞭驱赶着劳工来工作。而阿斯旺大坝开工的消息传来,近至乡村远至开罗的无数埃及人来到这里支援工程。纳赛尔只要有时间就来工地上探望工人,他很多时候甚至不带任何随从,孤身一人来和工人们一起劳作。
当1964年阿斯旺大坝一期工程结束后,就为下游阻挡了当年的洪水,之后在1975、1988和1996年屡次拦住洪水,让埃及基本摆脱了旱涝灾害。在80年代中期整个非洲的旱灾里,阿斯旺大坝让整个国家免于饥荒。靠着稳定而充足的水源,埃及成功拓荒了480万亩耕地,到纳赛尔去世,埃及小麦产量增加50%,玉米增长60%,大米增长了400%。同时,阿斯旺大坝的水电站让埃及不仅解决了自己用电需求,甚至还有余电供给给邻国,在纳赛尔掌权仅仅十年后,埃及手握苏伊士运河和阿斯旺大坝,一跃成为了阿拉伯世界里的绝对领头羊。
阿斯旺大坝鸟瞰图
埃及国内错综复杂的各派势力,在纳赛尔的成绩面前偃旗息鼓。埃及的穷人们狂热的支持纳赛尔。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总统没有豪宅,没有汽车,更不会一顿饭吃掉一个足球队的食品,纳赛尔不爱吃肉,每天的饮食和普通农民没有任何区别,当了总统后,他的家人没有受到他的任何荫庇,两个叔叔依然在乡下务农,女儿因为成绩不够而未能考上大学,纳赛尔也从未干涉过。纳赛尔本人除了工作外,唯一的娱乐就是听听音乐下下棋,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没有个人欲望,没有私人生活,没有任何个人私事。
现在,埃及在他的领导下逐渐走向了国富兵强,纳赛尔和他的战友们踌躇满志,他现在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更是第三世界的模范。他与苏联建立了友谊,也向西方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没有人会怀疑,纳赛尔将要改变中东的格局。
不过,1964年,在莫斯科,发生了一件小事情。
那位跟纳赛尔私交甚笃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被政变推翻,从此赋闲在家,不问政事了。
赫鲁晓夫倒台的消息震撼了埃及领导层,纳赛尔惊呼:天啊!现在,我们不得不一切从头做起了!
在苏联的体制下,纳赛尔无法预测更换一个领导人会带来多大影响,但他很快就会知道新旧领导人的区别在哪。
因为接替苏穗宗掌管苏联的人,叫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埃及会有什么影响?请看封面为《中东三战在打谁?》关于纳赛尔的第三篇。
来源:小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