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段上海野生动物园游客抚摸袋鼠的视频在网络走红,并被众多平台转载。有游客称,电影里的袋鼠很强壮凶猛,没想到上海野生动物园的袋鼠这么温柔,脑袋很好摸,手臂上全是肌肉。不少网友也表示很想体验,甚至调侃从袋鼠身上看到了“班味”。然而据媒体2024年报道,有游客
□鲁慧星(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一段上海野生动物园游客抚摸袋鼠的视频在网络走红,并被众多平台转载。有游客称,电影里的袋鼠很强壮凶猛,没想到上海野生动物园的袋鼠这么温柔,脑袋很好摸,手臂上全是肌肉。不少网友也表示很想体验,甚至调侃从袋鼠身上看到了“班味”。然而据媒体2024年报道,有游客在上海野生动物园袋鼠坡喂完小袋鼠后被袋鼠用两只爪子扣住其眼部,导致她的脖子、手臂、小腿均被抓伤。游客表示,后经医院检查确诊为结膜炎和肌肉拉伤,并接种了狂犬疫苗,休养了好几天。(4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逐渐成为“网红打卡项目”。不仅动物园里的动物受人追捧,野外各种小动物也因其“软萌外表”成为“打卡圣物”。人们沉醉于与野生动物亲密互动,却不知在接触中隐藏着巨大风险。
野生动物的“温顺”表象难掩其本能危险。资料显示,成年雄性赤大袋鼠身高一般在1.4—1.6米,体重超百公斤,一脚猛踹力量可达750磅(约340千克)以上,锋利的爪子足以造成撕裂伤。即便经过人工饲养,它们的防御本能仍未消失。
这类攻击并非“偶然暴躁”,而是野生动物面对潜在威胁的自然反应。有网友就分享过类似经历:投喂小袋鼠时,被成年袋鼠“扇耳光”。袋鼠的“佛系”仅在特定状态下显现,若将它们等同于宠物猫随意触摸,无疑是忽视了物种间的本质差异。
更值得警惕的是,亲密接触正架起疾病传播的隐形桥梁。与野生动物互动时,其体内携带的病原体极易突破人类免疫系统屏障,传播病毒。每一次抚摸,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突破免疫防线的“特洛伊木马”。
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对生态系统同样存在威胁。游客的抚摸、投喂行为,可能会改变野生动物的生存习性。可可西里的“网红狼”,因长期接受人类食物,从“草原猎手”沦为“乞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相互依存,狼群捕猎技能退化会导致藏羚羊等食草动物数量失衡,进而引发草原退化等问题。看似微小的改变,却在食物链中不断积累着生态风险。人类对“互动体验”的追求,正在以牺牲物种自然习性为代价,最终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野生动物的魅力在于其自然状态,而非被驯服成“互动工具”。生态保护的核心,从来都是“保持适当距离”。当游客举起相机观察而非伸手触碰,当园区设计观察区而非“零距离接触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动物的良性互动。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