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9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从产业变革看广东》三次聚焦深圳宝安,分别用三个专题报道宝安如何助力企业初创、如何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何推动人才从“落脚”到“扎根”,以宝安作为典型案例,反映广东在产业变革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天三次霸屏央视!宝安民营经济又开挂了。
4月29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从产业变革看广东》三次聚焦深圳宝安,分别用三个专题报道宝安如何助力企业初创、如何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何推动人才从“落脚”到“扎根”,以宝安作为典型案例,反映广东在产业变革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成为经济工作重点的当下,作为民营经济“领跑者”的广东,民营企业面临哪些发展困境?地方政府如何精准施策助企纾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和突破核心创新技术方面又有哪些创新举措?《从产业变革看广东》通过央视记者在深圳宝安等地的调研采访,回答了这些问题。
“零租金”点燃创业火种
政策“组合拳”为初创企业架起“成长阶梯”
在《广东深圳从“零”开始深圳如何助力企业初创》这一专题里,展现了在宝安政策“组合拳”是如何为初创企业架起“成长阶梯”的。
根据节目,去年,深圳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就有56.2万户,平均每月新增经营主体近5万户,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今年,深圳提出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办公空间,各区都有新动作。宝安区,最新发布了17800平方米的无忧空间和390多个梦想卡座,向入驻企业提供3-12个月的“零租金”的办公用地。
“零租金”政策刚发布一个月,就有8家公司入驻。每家公司都有“绝活”:钱灵惠研发的这款会唱歌的卡片已经小规模量产;张宇诺开始为公司的机器人做产品验证;陈宇华团队做的半导体正在和一家行业内的大公司谈合作。不仅有办公室,旁边还有融资路演厅。屋子不大,作用可不小,大规模跟投资人的见面会每周有一次,小规模的见面会几乎天天都有。
不仅如此,近年来,宝安持续深度挖潜空间资源,向企业作出“只要有好项目,宝安一定有地可落”的承诺。2024年,宝安整备土地310公顷,其中产业用地107公顷、居住潜力用地43公顷、民生设施用地88公顷,均为全市第一。2025年,宝安还将加快推进“四块地两间房十二快”,全年供应产业用地10宗以上、规模30公顷以上;完成土地整备150公顷以上;提升老旧园区产业空间300万平方米以上、单位产能提升至2亿元/万平方米。
作为小微科创企业,在深圳能享受到的“新手福利”远不止这些:资金上,可以申请最高8.5万元的各类创业补贴,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研发上,可以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上,可以打折购买政府的算力服务;深圳,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扶持与资源供给,为小微科创企业构筑起创新沃土。
尤其是在宝安,在产业金融领域,宝安提出加速构建“千亿基金矩阵”,即用好区引导基金和两支种子基金、23支子基金,构建千亿“基金矩阵”,用基金的杠杆撬动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在宝安做大做强。
“会赚钱的机器人”是这样炼成的
全域场景开放:把整座城变成“产品试验场”
创业礼包让敢闯敢试的创业者有了底气,但还有句话讲“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宝安是如何打通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广东深圳“会赚钱的机器人”是怎样炼成的》专题报道给出了答案。
在深圳宝安机场的国际货站,来自宝安的兆威机电正在调试他们的机器手,测试这款机器手产品是否可以在机场货物分拣场景中使用。
据节目报道,在深圳,科技型民营企业占比超过70%。他们普遍面临一个问题:缺少实际应用场景的验证。研发方向容易偏离市场需求,技术改进也缺乏有效数据支撑。今年3月初,深圳宣布开放30个国资场景给人工智能方面的企业,已经帮助109家企业对接成功。这家公司也想进入国资场景。提出申请后的第三天,就得到了通知。
据悉,继首批30个应用场景成功对接后,深圳国资系统正在全面梳理市属国企200多个潜在场景。第二批50个精选场景即将推出,为更多民营企业提供宝贵的实测机会。
为解决企业痛点,宝安各区也出台政策加大场景开放力度,尤其是今年宝安两会期间重磅宣布,将宝安397平方公里区域打造成全国首个“场景全域开放标杆城区”“有机遇、有礼包、有未来、无障碍”,邀请企业带着新技术、新产品来宝安“变现”。
宝安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所有政务服务、公共设施的应用场景“能开放都开放、不开放为例外”,支持企业首台(套)、首批次等产品首发首秀首用。
同时,从2025年起,每年开放100+创新应用场景,发布1000+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撬动应用金额超1000亿元;首批场景锚定低空应用、智能制造、智慧城区等三大标杆示范。
宝安还推出政府开放、政府采购、企业需求、企业能力4张清单,撮合技术与场景无缝对接。
人才“强磁场”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从“落脚”到“扎根”解好“用人”难题
想要让企业心无旁骛搞创新,关键还要解决人的问题。《广东深圳从“落脚”到“扎根”如何解好“用人”难题》则讲述了如何降低闯荡深圳的“第一道门槛”的故事。
在深圳北站出站口,醒目的“15天免租金”住房支持政策展板,吸引着众多来深求职的大学生。深圳这样的15天免费住活动将分批滚动提供超1万套房源。截至4月28日,活动累计报名超2万人,服务近8000名毕业生。
落户深圳要多长时间?央视记者何俊儒采访后,给出的答案是,最快24分钟。目前,深圳的“人才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已经打通公安、教育、人社等多个部门数据。
成功入户,就可以享受深圳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政策保障:就近入读公办学校;符合条件还可以申购保障性住房;大学生还有最高10万元的入户补贴等。
除此之外,深圳人口大区宝安,在揽才上还持续放大招:从每年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到全市率先推行“三个一”企业服务体系;再到联动前海打造“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宝安全方位营造人才发展生态。
数据显示,去年,宝安全年引进各行业人才约2万人,日均引才55人;目前拥有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40万,推动全区专利授权总量近50万件、连续6年全市第一。
今年,宝安提出要积极引进各类人才2万名以上。3月,宝安就创新发布了支柱产业人才“双目录”,为智能终端等五大前沿产业绘制人才需求“导航图”,八类岗位年薪超百万,帮助人才“按图索骥”在宝安逐梦。
从“零租金”空间降低创业门槛,到千亿基金陪伴硬科技长跑;从全域开放场景加速产品市场化,到构建“引育留用”人才闭环,宝安正以实际行动,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城市成为最大的孵化器,“稳企业”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正如央视点评:“这片创新沃土上,每个奋斗者的小愿望都在生根发芽。”
图源: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黄晓敏
来源:读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