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上午,和一个做民宿的客户刚开完视频会,就在一个财经大V群里看到信息:“泡泡玛特股价大涨,从9.8港元涨到超190港元……”
今天上午,和一个做民宿的客户刚开完视频会,就在一个财经大V群里看到信息:“泡泡玛特股价大涨,从9.8港元涨到超190港元……”
我起身泡了杯VC水,看着窗外有点刺眼的阳光,突然想起十年前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见过的场景:满街的塑料玩具几乎要论斤卖,老板娘扯着嗓子喊“十块钱三件随便挑”。
可谁能想到,十年后,同样材质的PVC玩具小人,能裹着文化、情绪、社交的糖衣,成为收割全球的超级爆品?
01
2017年第一次拆泡泡玛特盲盒时,我在北京望京798老厂房改造的办公间里,做品牌创意咨询。
那个时期甲方爸爸们张口闭口“消费升级”,但拆开粉色包装的瞬间,我突然找回了小学时集水浒卡的快感——那是成年世界罕见的,纯粹的、不带功利的快乐。
后来在一个创业论坛见到王宁,他正被一群投资人围着追问盈利模式。我听见他说:“你们总问我怎么赚钱,不如问问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买单。”
这句话很醒目,像一束灵光照进很多人心里。
我们这代人原来做品牌,习惯了用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却常常忘记商业最原始的冲动:让人快乐,让人上瘾,让人心甘情愿为故事买单。
十几年后,凌晨三点的芝加哥密歇根大道上,数百人裹着毛毯排队,只为抢购一只巴掌大的潮玩盲盒;法国卢浮宫旁的快闪店里,欧洲消费者举着手机拍摄一只中国设计的机械风手办;泰国公主的随身包包上,挂着一只咧嘴笑的LABUBU精灵——这些看似魔幻的场景,都属于一家中国公司:泡泡玛特。
从北京中关村一家亏损的杂货店,蜕变为市值超2500亿港元的全球化品牌,泡泡玛特的崛起不仅让资本市场惊叹,更让无数中小企业主困惑:
同样是做个小生意,这家卖玩具的同仁,凭什么能成为全球现象级品牌?
02
去年服务一个做娃娃和手办的客户,我和第三方调研公司团队一起做潮玩赛道的研究。
我们把泡泡玛特的产品进行了深度拆解,得到一些有意思的收获。
我们知道了它的单个人偶BOM成本23.7元,终端价79元。
我们测算出隐藏款触发概率1/144,但用户平均购买7.2次才能集齐系列。
我们发现它的会员系统复购率非常高,比瑞幸咖啡高出近20个百分点。
我也亲眼见到上海环球港门店的盛况——白领、学生、带孩子的奶奶,所有人都在重复“付款-拆盒-尖叫或叹气”的神奇仪式。
那时我意识到,泡泡玛特本质上是一家做现代人“精神疗愈”的设计公司。
在经济换挡期,年轻人用79元购买一次心跳加速,中年人用隐藏款证明自己还没被生活打败。
这就像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任天堂的股价逆势上涨。
越是迷茫的时代,越需要确定的小确幸。
大概是2016年,王宁在日本旅行时发现“扭蛋机”的魔力:消费者沉迷于未知的惊喜感。
他立刻将“盲盒”模式引入国内,结合自有IP Molly,推出“固定款+隐藏款”玩法。这一设计精准击中了这个时代消费者的三大心理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更有猎奇心,隐藏款概率仅1/144,这种对稀缺性的挖掘与期待,激发用户更强烈的收集欲。
第二个趋势是更依赖社交货币:不论是晒盲盒开箱,还是交换重复款,都成为年轻人社交刚需;
第三个趋势是现代人情感投射的显化:无表情的Molly让用户自由赋予角色故事,形成日常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宣泄。
很多中小企业经常陷入“功能价值”内卷,而泡泡玛特证明,情绪才是最高溢价。
03
上周和一个做二级市场的朋友约饭,他指着手机上的K线图跟我说:“你看,泡泡玛特每次股价跳涨,都不是因为营收的增长。”
2019年,他们推出“潮玩社区”葩趣,DAU破百万,股价周涨幅12%;
2021年,与迪士尼达成全球IP合作,市值单日飙升9%;
2023年,海外DTC渠道占比突破35%,市盈率冲到86倍。
“资本市场买的不是玩具,是文化出海的想象力。”这位从广告文案转行金融的老男孩,抿了口威士忌,“就像当年腾讯靠QQ秀试水虚拟经济,泡泡玛特正在验证中国软实力的变现路径。”
我突然想起王宁在2022年的年报里写的话:“从中国潮玩到全球潮玩,不是翻译,而是重新创作。”
后来在曼谷Siam Paragon看到LABUBU泰拳限定款时,我彻底懂了这句话。
这个香港设计师创造的精灵,穿着泰国传统服饰,背后印着“萨瓦迪卡”字样,售价折合人民币128元,比国内贵60%,但排队人群绕了商场两圈。
泡泡玛特的核心壁垒不是盲盒,而是IP孵化能力。
它像一家“潮流唱片公司”,全球签约200+艺术家,将他们的创意转化为商业IP。
以LABUBU为例,这个北欧小精灵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设计,在泰国被公主“带货”,在法国化身卢浮宫名画主角,2024年上半年贡献13.7%的营收,仅次于“元老”Molly。
这对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很有参考意义:IP不一定是大投入。
一家火锅店可以打造“锅底故事”,一家文具店可以设计“青春主题”。
关键在于,让产品成为用户表达自我的符号。
04
上周和杭州一个做家居服的朋友视频连线,他苦恼于陷入价格战:“同样的珊瑚绒,别人卖79,我只能压到69。”
我建议他到湖滨银泰的泡泡玛特门店,去看看标价1999元的Molly大久保联名款。同时我告诉他这款产品是聚酯纤维做的,材质成本不超过200。
他当时瞪大眼睛:“这凭什么?”
但这只是表层的震撼,内在更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反常识逻辑。
比如,泡泡玛特的秘密不止是超高的毛利率,还有极高的NPS(净推荐值)。据说最高能达到68%,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当用户把拆盲盒视频发到小红书,当情侣用潮玩作为订婚信物,产品早已脱离传统的成本定价体系。
“试试给你的家居服加个故事?”我建议他,“比如‘离婚后给自己买的第一件睡衣’,‘考研上岸纪念款’。”
05
在首尔明洞的泡泡玛特门店,我偶遇过一位韩国妈妈。
她买了整套“宫廷美食”系列,理由是:“让孩子知道中国不只有熊猫,还有这么美的传统文化。”
这场景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索尼Walkman如何让西方重新认识日本。
不是靠日本工匠引以为傲的技术参数,而是用产品去承载一种文化意象。
泡泡玛特出海团队的朋友透露过一组数据:
进入新市场前,他们必做300+份本土文化调研(从流行色到神话传说);
海外艺术家分成比例高达15%(行业平均7%);
在伦敦沙夫茨伯里大道门店,每月举办创作者之夜。
这些笨功夫的结果是:2023年海外收入同比增167%,且客单价是国内的1.8倍。
2024年,泡泡玛特与河南博物院合作推出《唐宫夜宴》联名款,将传统文化注入潮玩。
在泰国,LABUBU成为“旅游体验官”,带动当地文化输出。
王宁说:“潮玩是连接全球文化的载体。”
这又一次证明,伟大的品牌,最终都在输出价值观。
06
写这篇文章时,书架上摆着女儿收集的Dimoo太空系列。
记得有次她问我:“为什么宇航员Dimoo的氧气罐是彩虹色的?”
我想起泡泡玛特设计师的话:“因为在地球之外,想象力不需要符合物理定律。”
这一刻,我似乎理解了这个品牌的终极秘密:
就像乔布斯坚持把苹果总部设计成太空船,就像茑屋书店把卖书变成生活提案,所有伟大的商业,本质上都是对人性深刻洞察后的温柔反抗。
回望泡泡玛特的崛起,它的成功绝非偶然:
他们有对的情绪:让产品成为用户的情感寄托;
有对的IP:用符号连接全球文化;
还有对的节奏:长期主义打磨,全球化步步为营。
很多中小企业主和创业者经常问我:“我没有资源,怎么做大?”
答案或许是:找到你的“情绪价值”,打造一个“小而美”的IP,然后像泡泡玛特一样,用十年时间把它变成世界的符号。
或许这就是商业最迷人的地方:当我们在讨论泡泡玛特时,本质上是在寻找,如何把生意做成一场心照不宣的阳谋——
作者简介:天真一笑,资深品牌营销人,10万+爆款文案创作导师。曾服务过50+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意营销,并帮助100+中小企业及创业者从0到1走上品牌轨道。寻找生意解药,就问天真一笑。有问题咨询作者,请后台私信。
来源:天真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