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脚气,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朋友”,每年夏天都会准时“拜访”。痒得让人坐立不安,臭得让人尴尬不已,脚气的“威力”可真不小。很多人年年治,年年犯,不禁要问:脚气到底能不能根治?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件事。
脚气,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朋友”,每年夏天都会准时“拜访”。痒得让人坐立不安,臭得让人尴尬不已,脚气的“威力”可真不小。很多人年年治,年年犯,不禁要问:脚气到底能不能根治?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件事。
脚气,到底是个啥?
脚气,学名叫足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真菌就像脚上的“小强”,生命力顽强,一旦“定居”,就很难赶走。脚气的传播方式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密切接触传播,比如和患有脚气的人共用毛巾、洗脚盆,或者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潮湿环境光脚行走。
脚气的“症状套餐”也很丰富,最常见的就是脚趾间长出小米粒大小的水疱,又痒又痛,脚臭更是“标配”。这些症状在夏天尤其严重,因为高温潮湿的环境,就像给真菌开了“豪华套房”,让它们繁殖得更快。
脚气为啥总找上你?
脚气可不是无缘无故找上门的,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可能就是脚气的“幕后黑手”。
多汗: 脚部出汗是脚气的“温床”。运动后不及时清洁,或者长期穿着不透气的鞋子,脚部就像蒸桑拿一样,汗水堆积,细菌滋生,脚气自然就“趁虚而入”。
共用物品: 家庭中,毛巾、洗脚盆等物品如果共用,很容易成为脚气的“传播链”。真菌在毛巾上“安家”,一旦接触健康人的脚部,就会迅速“攻城略地”。
养宠物: 宠物的毛发和皮肤上可能携带真菌,如果清洁不到位,真菌就会通过接触传播给人,引发脚气。
地理位置: 南方地区空气湿度大,真菌繁殖得更快,脚气的发病率也更高。比如江淮流域以南,脚气患者就比北方多很多。
脚气的“三板斧”,你中招了吗?
脚气虽然难缠,但也不是无解之谜。关键在于分清类型,对症下药。脚气主要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招牌动作”。
水疱型脚气:脚底“冒泡泡”,痒得挠心挠肺
这种脚气的特点是足底或足缝起小水疱,瘙痒难耐。水疱就像一个个“小炸弹”,一旦破裂,真菌就会扩散。治疗时,可以用3%的硼酸溶液浸泡,或者外擦克霉唑癣药水、复方水杨酸酊剂,再配合特比萘芬软膏等抗真菌药物,效果会更好。
糜烂型脚气:脚趾“泡烂了”,又红又痛
这种脚气的脚趾间皮肤浸润、发白、糜烂,露出红色的烂面,就像被水泡烂了一样。治疗时,可以用碘伏擦拭杀菌,再涂抹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比如酮康唑、益康唑等。同时,保持患处干燥,避免真菌再次滋生。
角化型脚气:脚底“变硬了”,又厚又糙
这种脚气的足底、足跟皮肤角质层增厚,粗糙,反复脱屑,就像脚底长了一层厚厚的“盔甲”。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比如阿莫罗芬,还可以使用脚趾剥脱剂,如水杨酸,帮助去除多余的角质。
脚气患者,日常护理也很关键!
脚气的治疗不仅仅是用药,日常护理同样重要。就像给脚气“断粮”,让真菌无处可藏。
保持清洁干燥: 每天洗脚,勤换袜子,保持脚部皮肤干燥。真菌最怕干燥,没了水分,它们就很难生存。
分开使用物品: 洗脚盆、毛巾等生活用品要和家人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感染。真菌最喜欢“串门”,分开使用就能切断它们的传播路径。
少穿不透气的鞋子: 尽量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脚汗过多。鞋子就像脚的“小房子”,透气的房子能让脚部保持干爽。
合理饮食: 多吃生鲜蔬菜、鱼类等,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汗腺分泌,让脚汗更多,给真菌创造“优越”的生存环境。
来源:练出小蛮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