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近期高发,警惕变成“小红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21:07 8

摘要:春夏交替,又到了猩红热的高发季节,让我们一起认识猩红热,了解它是如何传播以及我们该怎么防御吧!

春夏交替,又到了猩红热的高发季节,让我们一起认识猩红热,了解它是如何传播以及我们该怎么防御吧!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多见于幼托和学龄儿童。潜伏期1~12天,多为2~5天。感染后较常见的症状包括:

(1)发热:多为高热,伴咽痛;

(2)皮疹:发病后次日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耳后、颈及上胸部,1天内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有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压之褪色,皮疹隆起如“鸡皮疙瘩”。

(3)口周苍白圈:面部皮肤充血,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

(4)帕氏线:在腋下、肘部及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色深红,间或有出血点,呈横线状,称之为“帕氏线”。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1周末至第2周开始脱屑,皮疹严重者四肢、手掌、足底可出现片状脱皮。

(5)草莓舌和杨梅舌:部分患者在病程1~2天出现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味蕾仍较明显,称为“杨梅舌”。

除了上述普通型,部分患者感染后可能表现为脓毒型(咽峡出现严重化脓性炎症等表现)、中毒型(高热、头痛、剧烈呕吐、惊厥、神志不清等表现)等。

“草莓舌”

流行特点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食物、手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尤其是幼托及学龄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感染风险高。学校、托幼机构由于易感人群集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防护措施

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预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个人防护:

勤洗手,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鼻、眼。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通风较差的场所,确需前往建议佩戴口罩。

2、环境清洁消毒:

学校、托幼机构要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定期对门把手、玩具、餐具等高频接触物品消毒。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抵抗力较弱,酒精、84消毒液等一般消毒剂可使其灭活。保持室内通风,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以上。

3、早发现、早隔离:

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时尽早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足量、全程服用抗菌药物,多休息并补充水分。

患者需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

家长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带病上学。

/健康科普

本期封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作为科普素材,侵删。

来源:热门时尚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