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思所想(16):60年代出生的人,多少都经历过挨饿的岁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30 06:35 2

摘要:表哥临近退休年龄,刚刚确诊得了糖尿病。我问他何种原因得了病?他说,都是年轻时候吃不饱肚子惹的祸。他属于家里剩饭全包型,看见浪费就心疼,导致了营养过剩。

表哥临近退休年龄,刚刚确诊得了糖尿病。我问他何种原因得了病?他说,都是年轻时候吃不饱肚子惹的祸。他属于家里剩饭全包型,看见浪费就心疼,导致了营养过剩。

这也难怪表哥,他是1965年9月生人。当年那些饿肚子的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不仅是对粮食的敬畏,更是对“吃饱”二字最朴素的感恩。

窝窝头是60年代人常吃的主食。

冀中平原60年代出生的人,多少都经历过挨饿的日子,对“饿”的记忆刻骨铭心。记得我小时候,白面馒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平时主要是吃玉米饼、玉米窝头或煮红薯,喝玉米粥,至于大米饭或大米粥是很稀奇的饭食,很少吃得上。

河北省地方粮票。

我上初中时在乡里的中学住校,每个月伙食费是6块钱加30斤地方粮票,上高中时才涨到8块钱加30斤地方粮票。学校安排的主食是馒头与窝头各一半,菜一般就是小葱拌豆腐、咸菜拌豆腐或者炒白菜。这点营养对处于长身体时段的初中生来说,根本就不够吃,上午第三、四节课是最饿的时候,经常肚子咕噜咕噜叫唤。同学们每周都期待着周四晚上那一顿,因为一周只有这一次是带点浑腥的,能在菜里看见肉片。

单田芳讲的《隋唐演义》。

我上中学时,学校文化生活极其贫乏,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学校的报纸橱窗栏,一个是学校的大喇叭。同学们大课间时都愿意跑到报纸橱窗栏阅读当天的报纸,我对体育消息与参考消息最感兴趣。学校的大喇叭中午不休息,每天中午12点到13:30连续播放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等艺术家播讲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三国演义》都是中午从学校大喇叭上听来的。

那时生产队每天要记工分。

我们家属于单职工家庭,我爸在县城上班,每月有30块钱收入。我妈在村小学代课,属于民办教师,每月只有6块钱收入,需要抚养三个上学的孩子。收入少也就算了,由于工分挣得少,每年年底核算时,我家还得向生产队交100多元。由于营养不良,60年代出生的人,个头普遍不高,这与初中、高中身体发育时期吃不饱有直接关系。

经典17英寸黑白电视机。

记得1984年,我上高中那一年,家里才买了收音机,这是我家第一件家用电器。1987年我上大学那一年,才买了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终于实现了除夕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梦想。

火烧加肉。

随着经济好转,1987年2月份刚开学,还有几个月就临近高考了,突然有一天我爸到学校来看我,给了我30块钱,说:“临近高考了,你要加强营养,上午10点后大课间有20分钟,你每天可以到学校门口买一个火烧加肉,才一块钱一个”。有了这份额外资金的加持,我是雷打不动每天上午10点买一个火烧夹肉,别提多香了。有了这个火烧垫底,上午第三四节课时,再也没有出现肚子咕噜叫的情况。

80年代高考记忆。

那一年高考我很争气,全班65个学生,预选后参加高考的人只有24人,考上了4名本科生,我算是其中一个。后来我问我爸,为什么要给我加餐?他说,他在县城上高中时,就是因为家里没钱,实在饿得心慌,影响了学习效果,才没考上大学,造成了终生遗憾,说啥也不能让我再走他当年的老路。后来才知道,为什么我爸春节时,最喜欢书写的对联是“寒门苦育承壮志,代代相传出英才”了!

父爱如山。

真的感谢父母之爱。因为父母之爱,藏于过往的遗憾里,显于当年的托举中。我爸高中未竟的梦想,终在我的征途上绽放出光芒。

60年代出生的人友友们,还记得当年挨饿的经历吗?

来源:奋斗者相信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