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十年才敢说,passion真是对抗内卷最好的底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30 07:02 1

摘要:理想的学校,就应该让孩子在探索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真实的能力与责任。

理想的学校,就应该让孩子在探索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真实的能力与责任。

文丨张楠 编丨李梓璇

今年美本放榜时,北京海嘉这间「黑马」学校,凭借普林斯顿和康奈尔两所大藤的青睐,就在家长圈引发过一阵热议。

说是「黑马」,却并不十分准确。这些名校 offer,与其说是爆冷,不如说是厚积薄发。

作为一所拥有深厚IB传统的名校,海嘉学生历年的大学升学表现都极其出色——这其中包括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范德堡大学、威廉姆斯学院、韦尔斯利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常年位列全球前列的世界名校。
除了藤校,今年海嘉的录取名单还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加州伯克利、UCLA、帝国理工、LSE 等一系列响当当的名字。
更让家长安心的,是它的整体稳定输出:85.4%的毕业生进入世界 Top50 的大学,79.2% 的学生被 Top30 顶尖学府录取。

这样的数据,早已超越「个别孩子冲刺名校」的戏剧性,反映的是一个教育体系真正的底层能力。

而在与几位海嘉毕业生深聊之后,外滩君的感觉更强烈了:

他们的优秀,绝不是「名校录取生」这五个字能轻易概括。

他们身上的那种不拘一格、恣意生长的「活人感」,反而更让人想一探究竟。

而且,这份优秀,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他们在海嘉读书的时间,都在十年以上。

只不过,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海嘉从没教他们怎么「规划成功」,反而只是陪他们,在某一个困扰自己的小问题上,认真地走远了一点......

找到「热爱」

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尊重孩子的兴趣,在今天已成共识。

但有些兴趣,总难免被视作「不务正业」。

比如,追剧。

刚刚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 Sally,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Sally

她的兴趣起源很简单:从小和妈妈一起追剧。

从国产古装剧,到韩国历史剧,小小年纪就对那些故事背后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浓厚兴趣。

幸运的是,不管学校还是家里,没人对她说「会影响学习」,反而鼓励她继续探索。

起初,她想参与创作、采访,后来在海嘉的英文课和电影课上,Sally接触到影视文化分析,开始意识到,自己真正想研究的,不只是故事,更是故事背后的人、背景和情感。

Sally英语课

海嘉升学中心的杜老师,立刻从中洞察到Sally的深度思考能力。

别人看《甄嬛传》时,看到的是剧情冲突和情绪起伏,而Sally看到的,却是创作者的选择:为什么是这样的情节?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讲故事?

于是,两人的对话走进了更深的一层。

「追剧」这个看起来「很不学术」的兴趣,被延伸成了关于文化记忆的学术探索。

Sally查了很多资料,从《史记》里的屈原、魏公子,一路追到现代影视剧中的和亲公主。

在古今之间,她搭起了一座桥,想找回那些被忽视、被遗忘、被压抑的声音。

杜老师讲,在海嘉,兴趣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探索的深浅。

每一个被认真对待的兴趣,都有机会走得很远。

这种从兴趣到专业的神奇飞跃,在海嘉并不罕见。

Kevin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Kevin主持开学典礼

拿到了南加州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专业offer的他,起点也很简单:疫情期间,上网课,他发现很多同学情绪低落。

有的情绪外露,有的憋着哭。

他敏锐地感知到,身边、甚至世界上,焦虑和抑郁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那时候我就想,不能只是看见,得做点什么。」Kevin说。

Kevin接受媒体采访

海嘉创新的「嘉计划」,是海嘉专门为优秀学生设立的学术支持项目,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学术发展规划、课外活动管理、标准化考试支持和校友资源链接。

每个「嘉」计划的成员都会有一位专属导师。

定期,导师会和Kevin一对一开会,帮助他梳理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并从他的兴趣出发提供支持。

比如,九年级时,Kevin就在老师的介绍下接触到Coursera平台,开始学习大学级别的人工智能课程。在学校的支持下,他联系到一位广州的教授,一起研发了一个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心理健康监测和干预的项目,特别关注留守儿童这样的弱势群体。

Kevin与校长们的合影

正是这个项目,拿下了UNITAR 2024联合国青少年影响力评选的一等奖和最佳学术奖。

历时三年的科研项目,目前已经落地到40家心理服务站,服务了近50万人,真正从一个兴趣萌芽,走到了影响社会的实地应用。

Kevin的科研专利,已经落地为微信小程序

一个喜欢追剧的小女孩,一个注意到身边同学情绪变化的小男孩,他们起步的那个瞬间,看起来都不起眼。

但在海嘉,这些细小的兴趣、敏感和关怀,都是被认真对待的。

没有人拉着他们往某条「正确的路」走。

只是沿着他们自己的感知,一点点扎下去,扎得够深,也就走出了不一样的光亮。

学习力的来源

是被允许「提问」和「试错」

12年级的Suri,最近收到了康奈尔大学「人类生物学、健康与社会」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Suri

早些时候,她还拿到了南加州大学的早申offer。

跟她聊起医学,总能感受到一种特别坚定又温柔的力量。

「妹妹才26周就出生了,是极早产,心脏还有问题,做过很可怕的手术。那时候我 8 岁,期待着奇迹、魔法能把妹妹带回来,」Suri 娓娓道,「后来我才意识到,那个魔法,叫做现代医学。」

真正让她下定决心走这条路的,是一次小小的「任性」。

当时,她已经报名了经济竞赛,组了队,交了钱,一切按部就班。

可就在某天,看《福尔摩斯》探案剧时,看到福尔摩斯做法医的情节,又瞬间点燃了她对生物学的兴趣。

她转身告诉家长和老师:要去参加HOSA(生物与健康未来领袖挑战赛)。

妈妈不赞成她突然放弃经济竞赛,老师也劝她,「得先吃完一样,再吃下一样。」

她倔劲儿上来,自己交了600块报名费,两个月背了8000多页英文资料。

背着背着,她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生物。

不仅在这次HOSA中一举拿下全国第5(病理学领域),还在美国学术五项全能(USAP)、美国学术十项全能(USAD)等各种学术竞赛中连续斩获金奖。

Suri获奖照片

比起成绩,变化更大的,是她内心的生长。

开放日上,很多家长第一次见到Suri。

这个站在台上,讲述自己成长故事的女孩,自信、从容,很难让人相信,十年前的她,连举手发言都不敢。

「我那时候总觉得,自己都还没学过,怎么敢开口?是不是要等老师讲完、我都想清楚了,才能说话?」她说这话时笑了笑,但那时的胆怯,她记得很清楚。

慢慢地,在海嘉的课堂上,她发现,原来出错没关系,提问没关系。

没人因为你的不确定而否定你,相反,大家一起寻找答案。

不懂可以问,先一步理解了也能大方地解释给同学听。

一点点,表达变成了习惯,提问变成了本能。

方向感,也从那些一次次试探中,慢慢长了出来。

像她一样,从沉默到打开、从迟疑到自信的故事,在海嘉并不少见。

Kevin也是其中一个。

13年前,他第一次走进海嘉幼儿园,是个见到老师都会紧张的小男孩。

小学时,学校每年举办「春暖花开」演讲比赛。

班主任觉得他有潜力,一直鼓励他试试看。他记得第一次试讲时,紧张得恨不得躲到书架后头,好让大家都看不见他。

演讲比赛规定,只有两次试讲机会。

Kevin的前两次表现得并不好,但老师坚持让他多讲了几回。

还有一次,是在「家长读书日」的活动上。

家长们围坐在地毯上,听孩子轮流用英文讲故事。

那时候才刚学英文,Kevin站上去的时候手心都出了汗。

两次小小的尝试,让Kevin第一次觉得,原来被关注不是那么可怕,表达也可以是件快乐的事。

一点点的累积,撑起了后来的变化。

现在的Kevin,已经是海嘉中学部的学生会主席。

他和学生会的同学们一起,策划了学校的第一个中学舞会,做了「Pie Your Teachers」募捐活动,还建起了关注心理健康的「心理驿站」。

他还带着中学学生大使团队,在开放日上为学校发声,与校长们讨论,怎么让「嘉人社区」变得更温暖、更幸福。

Kevin开学典礼演讲

从害怕开口,到敢于发声。

Kevin走过了一段不快,却很扎实的路。

也难怪,他们身上有着一种特别的生命力:不是被雕刻出来的优秀,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热度与方向感。

因为在这里,成长从来不是一条规划好的轨道,而是一次次真实地试错、推翻、再出发。

欲了解更多详情

扫码报名开放日活动

有爱的校园

才养得出有担当的孩子

在采访海嘉的这群毕业生时,还有一个细节反复出现:很早,他们就开始想,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

在海嘉,可能是成立一个社团、帮助学弟学妹、做义工。

Suri参加义工活动

离开海嘉的以后,可能是「做一点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事」。

这种天然的人文关怀,在IB教育体系中并不少见。

但在海嘉,它几乎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像空气一样,流淌在每个孩子的性格里。

多教育场景都在不经意间,为这样的价值观埋下了伏笔。

比如Kevin第一次来到海嘉幼儿园参观时,老师的热情和校园的温暖氛围就让他和妈妈记忆深刻。后来,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由老生带着新生熟悉环境、认识朋友。这让他从小就在一种「社区感」中成长,把海嘉当作在北京的「第二个家」。这种被关照的体验,后来成为他关注他人、尤其关注弱势群体的情感起点。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在AI热门浪潮中,Kevin选择了心理学作为深造方向:他想继续专注在「人」的问题。

Suri的感受也类似。

在她的小学记忆中,国际日、家庭日这样的大型活动常常伴随着慈善义卖。

Suri参加慈善义卖

最初只是跟着老师一起卖柠檬水、摆摊位,后来逐渐明白,这些活动背后的意义,和海嘉推崇的「爱与幸福」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学习不是目的本身,更多是为了更好地回馈社区。

到了中学,她主动创建了志愿者社团,组织同学参与学校志愿活动。

她自己也作为学生大使,积极参加各类开放日演讲和学校活动。

那种想要去做点什么、帮助他人的意识,早已成了她的自然反应。

Sally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她希望未来可以通过写作或其他媒介,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可能不会惊天动地,但如果一篇分析文章能让哪怕一个人,开始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就很开心了。」Sally这样描述她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微小而坚定的动机背后,也是海嘉一贯推崇的教育方式:在日常课内外的学习、实践中,孩子们不断被鼓励去理解复杂世界,去找到自己能做出回应的位置。

老师们的示范尤为重要。

Kevin的IB法语老师,给每一位零基础的学生定制学习方案,不因为成绩好坏区别对待;在法语课堂上,还经常跨学科引用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知识,让学生看到学习是如何与世界真实连接的。

Kevin与同学、法语老师合影

教TOK和英语的Mrs. Tammy Dawson老师,总是用一个全球性「test question」开启每一堂课,鼓励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

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习惯去考虑个体和社会、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升学指导中心的杜老师,坚持不包装、不预设,不急于把学生往「成功模板」里套,而是用耐心和稳健陪伴兴趣各异、甚至一天一变的孩子们慢慢摸索自己的方向......

一种极具 IB 特质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关心人的处境,理解复杂的世界,找到自己能做出回应的位置。

于是,Kevin选择了关注心理健康,Suri选择了扎根科研,Sally选择了用文字发声。

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曾提出:

理想的学校,就应该让孩子在探索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真实的能力与责任感。

在海嘉,这种理想并不是一句口号。

是一次次被信任、被看见、被需要的具体体验,是在真实社区生活里学习到的自然责任感。

整个采访中,最令外滩君感动的一句话,出自18岁的Suri。

她说,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让一个人成为多么耀眼的人,而是给TA能力,去爱,去追求幸福。

「在海嘉的14年,给了我勇气,去爱我爱的事,爱我爱的人。」

三个孩子的十年,也是海嘉在「内卷」浪潮中坚持初心的十年:尊重热爱,允许试错,陪他们慢慢长大。

所以今天,看到这群从海嘉走出的孩子,有方向、有生命力、有担当,作为家长的我们,还要焦虑什么呢?

未来,早已在他们自己手中。

春季开放日来了!

想进一步了解海嘉学校

来源:外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