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开启了史诗级骚操作:广告词直接抄《甄嬛传》台词体,"乌龙茶,皇帝的骄傲茶";包装印上简体繁体双语文案,生怕你看不出"中国血统";最绝的是2003年拍的广告,让孙悟空踩着滑板喝乌龙茶,配乐是周杰伦的《双截棍》,这波文化缝合术看得张艺谋都直呼内行。
你知道超市货架上最会"装孙子"的饮料是谁吗?
不是那些名字里带"の"的伪日系奶茶,也不是印着英文logo的假洋牌,而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日本老字号——三得利。
这货顶着个像极了广东凉茶铺的名字,去年从中国人口袋里掏走了1046亿,比农夫山泉全家桶加起来还能打,更魔幻的是,七成消费者至今以为它是"国货之光"!
1984年,当中国大妈们还在用粮票换酱油时,三得利这个大阪老六揣着5000万美元,在江苏连云港开了家啤酒厂。
结果发现中国人喝啤酒跟喝开水似的吨吨吨,根本品不出他们精心调制的麦芽香,气得日本酿酒师直跳脚:"你们喝的是寂寞吗?"
转行做茶饮纯属被逼无奈——老对手伊藤园把福建乌龙茶卖回日本赚疯了,三得利一拍桌子:"论舔中国,我能输?"
于是开启了史诗级骚操作:广告词直接抄《甄嬛传》台词体,"乌龙茶,皇帝的骄傲茶";包装印上简体繁体双语文案,生怕你看不出"中国血统";最绝的是2003年拍的广告,让孙悟空踩着滑板喝乌龙茶,配乐是周杰伦的《双截棍》,这波文化缝合术看得张艺谋都直呼内行。
三得利深谙"装孙子"三字诀:装得像、装得久、装得真诚。别的日企顶多找中国明星代言,他们直接请来杨澜拍公益广告,镜头里全是桂林山水和北京胡同,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舌尖上的中国》番外篇。
更离谱的是,连瓶身印刷的茶叶产地都要精确到福建武夷山某棵茶树,这地理细节控堪比《盗墓笔记》里的风水定位。
为了培养"国货基因",三得利还开发出独门绝技:在厦门设研发中心专门研究中国人味蕾,发现咱们嫌纯茶太苦,就往里偷偷加烘焙香气;觉得无糖太寡淡,就发明出"回甘三秒延迟术"。有员工吐槽:"我们实验室比《中华小当家》还玄乎,每天在搞茶叶版分子料理"。
2016年元气森林带火"0糖"概念,三得利笑出了猪叫声——他们早在1997年就推出了无糖乌龙茶,只不过当年中国人还在甜蜜素里醉生梦死。等Z世代开始捧着保温杯蹦迪时,三得利立刻把广告词换成"饭后来一瓶,油腻说拜拜",在健身房和火锅店搞"赎罪券营销",让年轻人产生"喝奶茶负罪感,喝三得利功德+1"的错觉。
这招直接捅了消费心理学天花板。上海白领Lisa的说法很典型:"每次吃完麻辣烫灌瓶三得利,感觉明天体检报告能多活五年。"数据显示,2022年三得利无糖茶市占率冲到22%,相当于每五个控糖青年就有一个在给它打工。
要不是2023年日本排核污水,三得利还能继续装乖孙子。眼尖网友扒出它母公司官网赫然写着"全球茶饮领导者",顿时炸锅:"说好的福建土生土长呢?"更尴尬的是,网友发现三得利在日本本土卖的乌龙茶,包装印的是艺伎图案配樱花,活脱脱两面派。
面对抵制浪潮,三得利连夜绣红旗:官微换上"100%中国水源"检测报告,直播间主播穿着汉服喊"家人们",连瓶盖都紧急改印"支持新疆棉花"。但这届消费者早不是吴下阿蒙,有人算过账:就算原料全本土化,每卖出一瓶还是给日本股东分红0.8元,相当于请东电公司多排一勺核废水。
三得利的翻车给国产茶饮上了生动一课。农大教授李建国说得好:"日企能把中国茶卖回中国,就像意大利人教我们做担担面。"如今元气森林开始收购福建茶山,喜茶联名《只此青绿》推文创礼盒,连老字号吴裕泰都玩起了茶咖联名。最绝的是云南某茶厂,直接把生产线架在直播间,让消费者云监工采茶炒制全过程。
这场商战背后是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就像网友@茶道青年说的:"当年他们偷学陆羽《茶经》,现在我们要用《原神》输出茶文化。"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茶饮出海销售额暴涨300%,在纽约时代广场开分店的喜茶,用的正是三得利"本地化+文化梗"的套路。
站在自动售货机前选饮料的我们,何尝不是在给商业文明投票?三得利的故事像面照妖镜:照见过度营销的虚火,照见文化不自信的软肋,也照见国货觉醒的曙光。下次拧开乌龙茶时不妨想想:喝进肚子的不该只是茶叶萃取物,更该是文化主权的清醒剂。
毕竟,真正的"国货之光"从不需要伪装成别人的模样。就像景德镇的青花瓷,安溪的铁观音,从来都是大大方方写着——Made in China,For the World。
来源:浩哥讲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