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校本资源融入思政课 为学生打牢“三农”底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00:59 3

摘要:校本资源是基于学校自身特色、需求和发展,在学校范围内生成、积累和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具象化表达,是开展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的宝贵财富。对于农业高校思政课而言,立足学校“农”的特色,充分挖掘、拓展和运用学校在人力、文化和场域等方面的校本

骆金娜 兰岚

校本资源是基于学校自身特色、需求和发展,在学校范围内生成、积累和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具象化表达,是开展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的宝贵财富。对于农业高校思政课而言,立足学校“农”的特色,充分挖掘、拓展和运用学校在人力、文化和场域等方面的校本资源并沉浸式用于教学和实践中,能够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为学生打牢“三农”底色,厚植尚农知农爱农情怀。

校本人力资源传递榜样力量。校本人力资源是指学校特有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人才资源集合,包括教师、校友、学生等先进典型等,他们身上承载着一所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和精神传统,是鲜活的思政育人载体。众多农业院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持续涌现出投身“三农”事业的师生榜样,可以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把学校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师、学者,在学习、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之星,以及在“三农”工作领域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最美校友”等校本资源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组织学生采访他们的事迹并撰写榜样访谈报告、邀请他们与学生近距离宣讲交流成长心得等方式,引导学生倾听身边奋斗者的现身说法,潜移默化接受农业领域榜样的价值引领,感受身边榜样和同行朋辈所传递出的无限能量,从而不断增强农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自信,形成学农爱农事农的行为自觉。

校本文化资源打牢精神底色。每所高校都承载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特色、校训精神和优良传统等,是高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凝结而成的独有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底色,能够凝聚起师生强大的向心力,形成有效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引领。在农业高校思政课中,充分运用这些校本文化资源,能够形成专业教育与价值引导的同频共振,增强学生对学校特色的高度认同,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课程中,通过给学生讲述学校多年来不负使命、砥砺前行的发展史和奋斗史,讲述学校某重要科研成果背后淡泊名利、心系“三农”的尚农故事,带领学生走进本校师生服务“三农”的工作一线开展实践和调研,并组织学生结合思政课程就实践调研心得进行短视频制作等,引导学生感悟农业高校师生用脚踏实地的坚守改良品种,用默默扎根的奉献助农增收,以迎难而上的担当破解难题的独特精神,沉浸式感受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精神和优秀传统等文化精髓在祖国大地上形成的生动实践,从而不断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情感认同和使命担当。

校本场域资源强化知行合一。校本场域资源是指学校基于自身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空间环境所形成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物质空间、文化环境及其实践载体的总和。对于农业院校而言,校本场域资源具有鲜明的“三农”特色,将其融入思政课,能够将思政课的教育空间从传统课堂延伸至田野大地、实验基地等,实现将校园内外的物理场所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情境化、体验化的教育方式达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具体来说可以立足专业特色,通过与学校内部各学院对接,深入探索不同专业学生在实践实习和第二课堂方面与思政课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的具体路径,指导学生将校本场域实践的所悟所感具象化、可视化,形成情景剧、演说或短视频等形式,传播给更多学生,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反思”的教育闭环,实现思政课教学从“灌输”到“浸润”的现实转变。如,北京农学院积极探索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课教育的有效衔接途径,引导学生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带入到学校汉服社团、辩论社团、戏剧社团等活动中。学生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学习到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爱国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融入到自编自演的话剧《觉醒年代》中在全校公演,不仅在实践中检验了学习成效,更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

来源:蒋老师数学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