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别有趣!我想象出来的彩色的梦还可以这么表达出来!”“我的课间我做主!《游戏总动员》中我们每个人的游戏都可能入选课间游戏指南。”“小灯泡怎么链接才能被点亮?科学课动手做个手电筒试试。”……
“特别有趣!我想象出来的彩色的梦还可以这么表达出来!”
“我的课间我做主!《游戏总动员》中我们每个人的游戏都可能入选课间游戏指南。”
“小灯泡怎么链接才能被点亮?科学课动手做个手电筒试试。”
……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建校65周年之际,该校承办了北京市优秀课程成果推广会“内涵式发展视域下课程一体化建构的高质量育人实践——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学校课程实践”主题研讨会,来自全市多所中小学名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建构的应然样态。
2024年,北京迈入“课程改革年”,“课程”成为了北京市教改的高频词汇。去年7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启动课程创新引领行动等。在教改风向标下,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校,如何探索课内、课间和课后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新课程?
一起来看——
揭秘课程实践中的创新探索
野外迷路了怎么办?如果让你画彩色的梦你能想象到怎么画吗?
白朗老师引导二年级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走进诗歌的美好世界。课后思考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读出画面,从画面中感受情感,最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回归了文学的语言、情感和表达。
当天上午,在“慧育课堂展示”环节,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作为主场,精心准备了涵盖语数英,科技,艺术,劳动,跨学科等多个学科的12节课进行展示。与此同时,清华附小、史家小学、亦庄实验小学等学校的优秀教师们也纷纷前来助力,带来了学科特色课程。这些教师们以第一视角展示了他们在课程实践中的创新与探索,为在场的师生们呈现了一场亮点满满的课堂展示。
同时,来自本校及其他不同学校的主题发言,带来了各自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思考,为海淀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提供了借鉴。
正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王化英老师说的那样,育人价值的发掘首先要回到文本自身的功能,每一个语篇、每一个文类的特点不同,带给学生的思维、语言、审美的价值也不同。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定位课程的育人价值,依据育人价值规划课程的实践路径,依托课程路径来整合实践活动。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型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党委书记王红艳表示,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任务驱动型教学为路径,构建了内外协同的育人课程体系,全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德如玉、智如泉、健如山的新时代少年。
构建幸福教育课程,打造教育新生态
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这所坐落于北京西四环外长安街中轴线上的学校,自建校以来已走过65年的风雨历程。在这65年的积淀中,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拥有“一校四址”,84个教学班,3700名学生以及240位教职员工的教育集团。2018年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入选海淀区首批新优质学校。
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梁小红表示,希望借助此次课程研讨会的平台,梳理汇报65载栉风沐雨、弦歌不辍的课程育人之路,以课程创新推动学校教育整体变革,为海淀乃至全市基础教育交上一份玉泉答卷。
据了解,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秉持幸福教育理念,追求教育的原生态,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以学程为路径,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童年与幸福人生。而课程建设,无疑是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关键路径。
具体来说,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的课程体系涵盖人文与社会、自然科技、艺术与审美、身心与健康、劳动与实践五大领域,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探索了课内、课间和课后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以组织、引导学生做健康、有益、安全的课间游戏为载体,培育学生健康身心。
以英语课程为例,通过外教口语课程、英语戏剧、英语文化周等,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通过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科学课程则通过科学趣问角、小课题研究、科学家进校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形成科技特长,发展研究能力。
美术课程以培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课程,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比如意趣陶艺、综合版画、非遗剪纸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心中的“好玩课程”
才是学习的发动机!
一次数学课上,孩子们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制作2024年的精美日历。
这可不是简单的手工活,孩子们解构日历,了解它的构成和规律,还要结合天文观测数据,探究地球公转、自转周期与历法演变,建立“闰年判断”数学模型(4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在“数学工程师”和“艺术总监”的执行下,运用几何构图原理设计的日历版式终于出炉。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发展创新意识。
用孩子们的话来说,这样的课程简直“太好玩”了!
在王红艳书记刚刚来到学校时,便有学生悄悄询问:“可不可以留下我们喜欢的课程。”王书记笑着让学生举个例子,学生毫不犹豫地说,十大“好玩”课程!
据了解,十大“好玩”课程是学校传统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每学年,孩子们都会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程,如趣味体育节、科技发明节、丰收采摘节等。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正如王书记所说:“孩子们对于课程的这份喜爱,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贴近儿童。”
如何衡量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以三年级《多彩的梦》语文课为例,科学合理的表现性评价量规,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诊断学习状态和效果,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此外还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能力、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红星、绿星、钻石星、金星……学校的“追星计划”全面发展性评价让孩子们眼睛发亮。这种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分数,而是从多个维度去观察、记录和鼓励孩子们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闪闪发光。
校内外天团助力!
课程建设构建“慧育体系”
学校深知,再好的课程设计,如果没有有力的保障措施,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从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为课程实施保驾护航。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座,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教师参加“任务驱动式”教学主题研讨活动,邀请北京教科院的专家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实行“四有”教研机制,即有计划、有执行、有反馈、有成果。每个教研组在开学前都要确定教研主题,制定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并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严格执行。教研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反馈和总结,形成教学成果。学校还通过教学论坛、学术积分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
同时,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与中科院、航天系统、国防大学等单位建立友好关系。以中科院为例,学校与中科院合作,以其科研基地作为玉泉研学基地,每学年开设多条研学线路,如南京地质、古生物、天文主题科考专题营,徽州科学、历史主题科考专题营等。学生可以组成“小蚂蚁科考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实地进行探究学习。
王书记表示,学校以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总抓手,创新构建“五育融合”慧育体系,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以跨学科融合课程深化实践育人效能,同时建立家校社协同创新机制,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对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的课程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吴院长表示,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不仅在科技教育方面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还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积极实践。她强调,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而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在课程研发和实施上都下足了功夫,走出了特色课程建设的道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研究员李群老师肯定了学校从课程顶层建构到课堂深度落位的有效实施路径,目前,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高质量育人上积极探索,已有了显著成效。
同时,她对基础教育课程育人领域提出了殷切希望:“教育人应深耕课程与课堂,从教育初心出发,走向更深入的思考和具体行动,从更高的课程视角去建构和解构教育教学的本质。”
对于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而言,本次研讨会不仅是 65 年课程育人的探索成果,更是一场教育智慧的深度交流与碰撞。学校借此平台,全方位呈现了在课程一体化建构中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效,同时也汲取了来自各方的宝贵经验与前沿理念。会议期间,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课堂观摩与互动研讨,引发了教育同行的强烈共鸣。本次研讨会为未来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与深化指明了方向,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耕课程改革,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同育人”的高质量课程体系,为培育能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少年贡献更多玉泉力量。RECOMMENDED往·期·推·荐
来源:京城教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