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计划提前破产?中方通告全球,中俄永不为敌,特朗普没招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18:01 1

摘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依然振聋发聩。当美国试图以“联俄制华”为诱饵离间中俄时,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的一席话如惊雷般响彻全球:“中俄永不为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郑重承诺,更是对地缘政治博弈的强势回应。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依然振聋发聩。当美国试图以“联俄制华”为诱饵离间中俄时,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的一席话如惊雷般响彻全球:“中俄永不为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郑重承诺,更是对地缘政治博弈的强势回应。

一、中俄关系的“定海神针”:从条约到行动的硬核承诺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为两国关系奠定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基调。2025年4月,中国外长王毅访俄时再次强调这一原则,指出中俄关系的三大特质——“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世代友好、永不为敌”。这种战略定力源于两国在二战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更植根于对国际秩序的共同认知。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明确表示:“发展对华关系是俄方着眼长远的战略选择,绝非权宜之计。”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也强调,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关系是国际事务中的“稳定器”。这种表态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能源合作占比超40%,本币结算率达95%。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在特朗普挑起关税战的背景下,承诺“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供应多少”,2025年前两个月对华原油出口量同比激增40%,到岸价仅为国际市场的78%。这种“背靠背”的合作,让美国试图在中俄之间打入“楔子”的图谋彻底落空。

二、美国的“离间计”:从俄乌冲突到能源博弈的双重失败

特朗普政府为离间中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美国一方面向泽连斯基施压,暗示乌克兰加入北约“不现实”,另一方面向俄罗斯抛出“承认乌东四地归属”的诱饵,试图换取美俄关系缓和。然而,普京政府早已识破这一“糖衣炮弹”——美国对俄制裁未减,却要求俄罗斯在关键问题上让步,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策略,只会加深俄方对西方的不信任。

能源领域的博弈更显美国的“司马昭之心”。美俄同为能源大国,本无互补需求,但美国却以“解除能源制裁”为条件,试图拉拢俄罗斯。其真实意图有二:一是通过能源合作削弱中俄经济纽带,二是借机分化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然而,俄罗斯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反制”:不仅加大对华石油供应,还推动“人民币-卢布”双货币结算,2025年第一季度能源交易人民币占比达82%。这种“去美元化”的举措,直接冲击了美国的金融霸权,也让特朗普的“能源牌”彻底失效。

三、特朗普的“四面楚歌”:内政外交的双重困局

特朗普的“联俄制华”战略破产,与其国内政策的失败形成恶性循环。2025年4月,美国多地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1400场示威聚焦关税战、移民政策等议题,民众高呼“住手”。前总统拜登、奥巴马、克林顿也罕见一致批评其政策,称其“破坏美国经济秩序”。更讽刺的是,特朗普的“百日访华”计划因中方拒绝邀请而破产,转而访问中东三国,却被舆论调侃为“避谈失败”。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特朗普的“和平计划”同样陷入僵局。他试图通过施压泽连斯基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但乌克兰总统的“硬刚”态度让其颜面尽失。俄罗斯则趁机提出停火条件——乌克兰从四地撤军,并成为中立国。这种局面下,美国的斡旋角色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欧洲盟友视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四、历史的必然:中俄合作的内生动力

中俄关系的稳固,源于三大核心逻辑:

1. 经济互补性:中国是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俄罗斯是最大供应国之一,2024年俄对华石油出口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0%。这种依存关系在特朗普关税战背景下进一步强化,俄罗斯的低价石油(每桶比沙特便宜28美元)成为中国稳定能源供应的“压舱石”。

2. 战略自主性:中俄均坚持“不结盟”原则,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高度协调。例如,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否决西方涉疆、涉港提案,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推动多边合作。

3. 民意基础:中俄人文交流蓬勃发展,2024年双向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中俄文化年”等活动加深了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这种“民心相通”让外部势力的挑拨难以奏效。

五、结语:霸权黄昏与多极黎明

特朗普的“联俄制华”战略,本质上是单极霸权对多极化趋势的垂死挣扎。正如基辛格所言:“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而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致命的。” 当美国试图以“交易思维”重塑国际秩序时,中俄用实际行动证明:平等互利的合作,远比特权霸凌更具生命力。

从莫斯科红场到北京天安门,从西伯利亚的油气管道到上海的自贸区,中俄合作的“大船”正破浪前行。美国的离间计破产,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俄关系的“永不为敌”,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宣言——多极化的世界,终将属于那些尊重规则、珍视和平的国家。

来源:编辑老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