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让韩国网友炸开锅的不是拍照本身,而是这两位游客在被警方带走查证后,第二天居然带着三脚架卷土重来,对着巡逻的美军宪兵比出了剪刀手。
2025 年春天,韩国平泽市乌山空军基地外的铁丝网旁,两名中国游客正举着手机对准 F-35 战机的垂尾拍照。
不远处的韩国便利店老板握紧了举报电话。
但让韩国网友炸开锅的不是拍照本身,而是这两位游客在被警方带走查证后,第二天居然带着三脚架卷土重来,对着巡逻的美军宪兵比出了剪刀手。
韩国网友此时破防。因为中国游客可以拍,韩国人不可以拍,他们甚至都不敢用眼睛看美国大兵。
驻韩美军在基地公告里用 “令人厌恶的凝视” 形容中国游客,却没意识到这种不适恰恰暴露了某种心虚。
当日本游客见到美军士兵会低头绕道,韩国民众路过基地时会加快脚步,唯有中国游客敢大大方方掏出手机,把荷枪实弹的 “世界警察” 当成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
在国内连美国大使馆警卫都只能穿便装执勤的中国人,对海外美军基地的好奇早有历史伏笔。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只能在炮火中捕捉美军的残影,
如今的游客却能在韩国街头近距离观察这个曾在教科书里的 “对手”。这种跨越七十年的 “和解式围观”,本质上是两种心态的碰撞:日韩视美军为 “保护者” 或 “太上皇”,而中国游客看到的,不过是一支在主权国家领土上驻扎的外国军队。
乌山基地外的纪念品商店里,印着 “USFK”(驻韩美军)标志的钥匙扣卖得比韩国国旗周边还好。有游客在社交媒体写下:
“国内看不到的活美军,比熊猫还稀罕。”
这种猎奇心理背后,藏着中国游客对 “主权完整” 的天然敏感 —— 毕竟在我们的土地上,连外国使馆警卫都不能穿军装带武器,而韩国却允许美军在自家领土上建立 17 个军事基地,这种反差本身就是最好的 “爱国主义教育现场”。
曾在驻韩美军服役的士兵透露,他能一眼分辨东亚三国游客:日本游客的眼神里有 “战败国的恐惧”,韩国人带着 “附庸国的谄媚”,唯有中国游客的目光像在审视一个平等的对手。
这种 “眼神差异” 在首尔梨泰院街区尤为明显:当美军装甲车驶过,韩国店主会主动鞠躬,日本游客赶紧让路,而中国旅行团却会停下来拍照,镜头里的美军士兵反而显得手足无措。
韩国电影《太阳的后裔》里,男主角与美军士兵对打的场景被粉丝称为 “年度科幻高光”,现实中却对美军基地周边的犯罪率、噪音污染忍气吞声。
更讽刺的是,当中国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 “美军基地打卡攻略” 时,韩国网友最激烈的抗议竟是:“为什么你们能拍,我们自己人反而不敢?” 这种双重标准下的破防,恰恰印证了他们对美军既依赖又恐惧的矛盾心态。
抗美援朝老兵的遗憾在游客身上得到了某种 “补偿”:当年没能活捉的美国大兵,如今可以在和平时期慢慢打量。这种平视的底气,来自于两个关键支撑:
一是主权完整的历史基因。美国驻华大使馆的陆战队士兵必须遵守中国法律,穿便装执勤且不得携带武器,这种 “去军事化” 的外交规则,让中国人对外国军队天然没有敬畏感。
对比韩国《驻韩美军地位协定》赋予美军的司法豁免权 —— 美军在韩犯罪后,韩国警方连审讯权都没有 —— 这种主权完整的优越感,让中国游客的目光自带 “平等滤镜”。
二是战场交锋的心理脱敏。 当其他亚洲国家还在美军的 “冷战威慑” 中战栗时,中国早已在朝鲜战场用小米加步枪打破了 “美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
这种历史记忆的传承,让年轻游客面对美军时不会产生 “战败国后遗症”,反而能用一种 “参观历史对手” 的平常心去观察。正如一位游客在直播中所说:“七十年前我们的爷爷能把他们赶到三八线,现在看看他们的装备进步了没,很正常吧?”
当中国游客的打卡照刷爆社交平台,韩国网络掀起了一场滑稽的 “护主运动”。
有人指责 “中国游客带有间谍目的”,却被扒出韩国军方自己每天在社交媒体发布基地训练视频;有人痛斥 “不尊重他国军事禁区”,却选择性遗忘驻韩美军多次在首尔街头醉酒施暴的新闻。
最耐人寻味的是,当有中国博主调侃 “韩国唯一比中国多的,就是美军基地”,评论区瞬间涌入上万条破防留言,反而坐实了 “戳中痛处” 的事实。
韩国作为 “半主权国家” 的深层焦虑。当他们在国际场合炫耀 K-pop 和三星时,中国游客的镜头却无情对准了他们的 “阿喀琉斯之踵”—— 一个需要外国军队保护的国家,再发达也是空中楼阁。
就像重庆网友 “烟波浩渺” 的神评论:“敢把国家建立在美军基地上的政权,就问你们怕不怕?” 这种直击灵魂的反问,让所有关于 “文化自信” 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韩国网友的破防,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平视取代仰视,东亚的权力叙事正在悄然改写。那些曾经需要仰望的 “军事奇观”,终将回归其本质:不过是一片驻扎在他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而我们,早已学会了不卑不亢地凝视。
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风景:
七十年前,我们在战场上赢得尊严;
七十年后,我们在阳光下平视世界。
而驻韩美军基地外的剪刀手合影,不过是这个伟大进程中,一个带着幽默感的注脚。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