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早报关注泉州“最后的代书先生”姜明典,他书写侨批58年,并当起社交“博主”,“云”上续写侨批文化的故事(详见早报25日A05版),同时追踪新生代跨时空热议侨批文化,跨国界分享侨批故事,跨山海绵延血脉深情,跨年龄共议侨批传奇,推动侨批文化代际传承(详见早报
■融媒体记者 黄雅珊 许奕梅 赖小玲 王耿华 颜鹏 蔡紫旻 赵伟 文\图
近日,早报关注泉州“最后的代书先生”姜明典,他书写侨批58年,并当起社交“博主”,“云”上续写侨批文化的故事(详见早报25日A05版),同时追踪新生代跨时空热议侨批文化,跨国界分享侨批故事,跨山海绵延血脉深情,跨年龄共议侨批传奇,推动侨批文化代际传承(详见早报28日A05版、A07版)。
热潮涌动,余韵悠长。经由本社积极牵线搭桥,泉州市档案馆启动对姜明典的口述档案采集工作,记录其人生坚守,挖掘其背后的侨批记忆。与此同时,新生代大学生也正通过侨批调研实践,发挥青年力量,将侨批承载的家国情怀转化为鲜活故事,播撒向社会各处。值得期待的是,落地泉州的福建侨批馆已纳入规划蓝图,未来将借助AI等前沿科技,推动科技与人文交融碰撞,激发侨批文化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可以预见,侨批文化非但不会湮没于岁月长河,还将以新生方式在数字浪潮中走向未来。
壹
数字赋能·档案护航
侨批记忆的抢救性传承
昨日下午3时,阳光明媚。在石狮市人民路联谊商厦停车场的入口旁,姜爷爷的代书小摊又迎来了一拨人。他们架起摄像机,将镜头又一次对准姜爷爷。但与以往一次次作为采访对象不同的是,这一次,姜爷爷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化身历史的见证者、历史的回忆者、历史的记录者。原来,将镜头对准他的,是泉州市档案馆“侨批记忆”口述史料采集组的工作人员,他们正以影像为笔,书写侨批记忆的特色篇章。
泉州市档案馆“侨批记忆”口述史料采集组的工作人员来为姜爷爷做口述记录。
采集过程中,姜爷爷围绕“如何走上代写侨批之路”“58年坚守的信念”“撰写侨批中的难忘故事”“侨批对新时代的影响”等问题,讲述了华侨与亲人联系的真实故事,展现了海外华侨生活的艰辛,还原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据悉,启动侨批档案抢救工程,推动档案馆、博物馆、邮政、银行等保管单位和民间收藏者侨批档案信息的统一规范整理,开展口述留存记忆工程是市档案馆对侨批档案资源实施“一体化”抢救保护的举措之一。之前,市档案馆也已多方找寻、当面采访数十名曾经的侨批从业者,录制口述档案,最大程度保护“侨批记忆”、还原侨批业态。
档案馆工作人员对侨批做数字化扫描
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科长杨丽环介绍,市档案部门建立“征集—整理—数字化”“一站式”工作流程,完善侨批档案资源建设链条。其中,包括制定出台《泉州市档案馆侨批档案征集征购办法》,广泛开展侨批资源大调查和备案登记工作,通过接受捐赠、购买、代存、复制等方式收集侨批档案。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扫描、识别、著录侨批内容,建立完整、规范的侨批专题数据库,完成从“纸质侨批”到“数字乡愁”的范式转换,促进侨批资源共享利用。截至目前,全市各档案馆已征集征购侨批原件1.5万多份、电子扫描件超过10万份,留存信局旧址外景内貌影像资料5000余份。
贰
青春叙事·跨界破圈
侨批文化的新生代表达
姜爷爷书写侨批58年的故事,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火”出圈后,深受众多青年学子喜爱。日前,厦门大学“侨墨传馨”侨批调研实践队的8名大学生,专程来到石狮姜爷爷的代写摊位前,聆听、记录一封封侨批背后的感人故事。
厦门大学“侨墨传馨”侨批调研实践队先后走访姜明典的代写摊位、泉州侨批馆等,深入了解泉州侨批文化。(受访者供图)
“侨批作为承载着独特历史记忆与情感的文化符号,我们尝试挖掘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瑰宝,让更多人更直观感受它的魅力。”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23级学生洪宇是实践队一员。他介绍,团队正从侨批的历史背景、内容分类、书写格式及其体现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挖掘侨批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承的关联。之后他们想利用短视频、文创设计等,结合姜爷爷的侨批故事,创作有趣、有深度的文化内容,让大家感受侨批文化魅力。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肖盈指导此次实践,她表示,侨批档案是十分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历史穿透力和现实感染力很强。学生在接触侨批时,自然而然会被字里行间的家风家教、商业诚信、爱国情怀等内容所打动。积极阐释侨批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更好展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
泉州师范学院团委书记黄丹琳介绍,在市档案馆指导支持下,泉州师范学院师生团队开展《见信如晤: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专项调研,在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荣获特等奖。作为该项目指导老师,黄丹琳表示,青年学生通过对侨批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深入探寻,能够更真切了解泉籍华侨爱国爱乡、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移民史与奋斗史,这是极富有价值引领的“行走的思政课”。
据了解,在马上到来的“五一”假期,市档案馆将联合华侨大学开展“守护世界记忆遗产 传承家国文化基因”主题志愿活动,为海内外游客提供多语种讲解、多方式集印等,弘扬侨批文化,展现青年担当。
叁
AI焕新·多维共生
侨批资源的活化新图景
近年来,特别是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之后,泉州市积极探索侨批档案活化利用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找准“世界记忆遗产·侨批”和“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共融共生契合点,开辟出一条具有泉州特色的“侨批+文旅”品牌保护开发之路。
泉州将地处古城核心区的著名泉籍华侨陈光纯故居改建成福建省首个“侨批文化展示基地”——泉州侨批馆,并以此为中心,在全市布局建设晋江梧林侨批馆等8个主题鲜明、定位互补的分馆,形成“1+8”侨批档案文化展示基地。市档案馆编研开发科科长刘扬宇介绍,展示基地融入侨乡、定位准确、独具特色,吸引全市17个部门在馆内设立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先后接待团体1200多个、游客超15万人次。此外,泉州紧扣侨批主题,创新“侨批+”文旅宣传模式:将侨批馆接入“泉州文化云”平台,纳入泉州精品旅游线路,并常态化开展主题打卡、DIY手工制作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同时,先后拍摄侨批主题宣传片、歌曲、MV及网络微短剧,还创作发布了冰箱贴、手账本等系列文创产品。
记者还了解到,泉州全力推进泉州王顺兴信局旧址侨批文化展示馆项目(计划完工后命名为“福建侨批馆”)。该项目落址于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以“历史还原+数字叙事+情感共鸣”为内核,将聚焦侨批文化本体,以“信、银、人、路”为叙事支点,通过文物实证与场景活化,构建真实可触的侨批文化记忆。同时顺应数字时代潮流,在有限空间内深度融合AI等前沿技术,打造可缩放的移民史,推动科技与人文交织下的代际共鸣。
从姜爷爷等代书人笔尖流淌出的墨迹,到“云端”流转的数据,这场跨越世纪的文明接力仍在继续,世界记忆遗产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讲述着“跨山越海永不断”的血脉深情。
来源:东南早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