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方丈
编辑|方丈
一代高僧玄奘,曾西行万里,踏尽黄沙,只为一卷真经,成为千古流传的传奇人物。
然而,鲜有人知,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尽头,却并非归于祥和,而是遭弟子质疑、跌入泥泞、孤苦圆寂。
堂堂取经英雄,为何命运骤转、境遇凄凉?
玄奘,俗姓陈,名祎,出生在隋朝末年的一个普通家庭。
然而,普通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个不同寻常的灵魂。
年幼的玄奘天资聪颖,对佛法有着与生俱来的领悟力。
13岁那年,玄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出家修行,追寻内心的真理。
年少的他,在寺院中刻苦修习,很快就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了僧众的赞许。
20岁时,他已经是寺中颇有名气的年轻僧人。
然而,玄奘并不满足于此。
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佛法,还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佛法精髓,恐怕要到发源地天竺才能寻得。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渐渐成型。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28岁的玄奘终于下定决心,要去一趟天竺,寻找真正的佛法典籍。
然而,当时的大唐疆域动荡,皇帝严禁僧人出境。
玄奘知道,自己这一去,将意味着违抗皇命,是一场极其危险的冒险。
但玄奘的信念已经无法动摇。
他暗暗发誓,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完成这场求法之旅。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玄奘偷偷离开了长安,踏上了西行之路。
一路上,玄奘和他的坐骑经历了无数的磨难。
炎热的沙漠、冰冷的雪山、迷失的方向、匮乏的食水……种种困境,都考验着这个年轻僧人的意志。
但每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内心的声音总会鼓舞他继续前行。
他知道,自己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他不能就此止步。
历经千辛万苦,玄奘终于抵达了佛法的圣地——那烂陀寺。
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露,与当地的高僧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的思辨。
玄奘的博学和智慧,很快征服了那烂陀寺的僧众。
那烂陀寺的主持戒贤法师,对这个来自大唐的年轻僧人刮目相看。
他亲自授课,为玄奘解答疑惑。
师徒二人,往来切磋,相见恨晚。
时光荏苒,转眼间,玄奘已经在那烂陀寺度过了五个年头。
他的学识和声望,已经远播整个西域。
"大唐赞善法师"的美誉,在异国他乡传颂开来。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满载而归的玄奘重新踏上了归乡的路。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无名小卒,而是声名显赫的大唐高僧。
他的归来,象征着大唐佛法的中兴。
回到长安后,玄奘受到了皇帝李世民的热烈欢迎。
李世民亲自到玄奘住处,与他长谈佛法。
玄奘的见识和气度,让这位叱咤风云的君主也不禁心生敬佩。
李世民甚至亲自为玄奘赐名"三藏法师",以彰显他的崇高地位。
但面对皇帝的盛情和殊荣,玄奘却显得淡然处之。
他婉言谢绝了李世民要他出仕的邀请,表示自己此生惟愿弘扬佛法。
他要将在天竺习得的真谛,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世人。
李世民虽然敬重玄奘,但也对他的影响力心存忌惮。
他担心,这位得道高僧的声望,会动摇自己的权威。
于是,李世民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他不许玄奘离开皇宫,让他远离民间,以减少影响。
就这样,玄奘在宫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9年。
对一个僧人而言,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云游四方的机会,无疑是一种折磨。
但玄奘却泰然处之。
他知道,真正的自由,在于内心。
在这座金碧辉煌的牢笼里,玄奘依然笔耕不辍。
他日以继夜地翻译佛经,撰写著作,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即使在病痛缠身的时候,他也不曾停下手中的笔。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这场伟大的弘法事业。
然而,晚年的玄奘,却饱受争议和非议。
一些弟子开始质疑,他这样困居宫廷,还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僧人吗?他是否背离了出家时的誓言? 面对这些质疑,玄奘只是微微一笑。
他明白,自己的选择,旁人难以理解。
但他内心的信念,从未因此而动摇。
他知道,自己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
那些质疑的声音,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得生"二字 超脱生死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在一次跌入水坑的意外后,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
他平静地交代后事,将毕生的著作和佛经托付给弟子,安然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临终前,弟子们围在玄奘的榻前,悲伤地问他:"大师,您是否能往生极乐世界?" 玄奘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轻轻说了两个字:"得生。"
这两个字,道尽了玄奘一生的真谛。
他明白,生死本是虚妄,真正的解脱,在于内心的觉悟。
他虽然身陷囹圄,但灵魂早已超脱物外,得到了真正的自在。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追求真理、坚守信念的传奇。
他不畏权贵,不惧艰险,一心向佛,始终如一。
他的故事,透过历史的烟云,依然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什么样的信仰,支撑着玄奘一路前行?在那座至高无上的皇宫里,是什么样的意志,让玄奘笔耕不辍,传法不止? 玄奘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答案。
他是一盏灯,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迷津;他是一粒种子,开启了中国佛教的新篇章。
结语玄奘的一生,注定不平凡。
他的故事,述说着一个真理——信念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艰难险阻,引领我们抵达生命的彼岸。
而那两个字——"得生",则是他留给后世最美好的礼物。
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生命,不在于外在的荣辱得失,而在于内心的澄明与觉悟。
这,或许就是玄奘大师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智慧吧。
参考资料: 1.《大唐西域记》 玄奘著 2.《玄奘传》 慧立、彦悰著 3.《旧唐书》 刘昫等编 4.《佛祖统纪》 志磐著 5.《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慧立、彦悰著 6.《续高僧传》 道宣著 7.《宋高僧传》 赞宁著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