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名普通的剪纸姑娘成长为全国闻名的“十大神剪”,武燕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了万千世界的灵动,更剪出了一条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她的故事,是匠心与坚守的真实写照,更是劳模精神引领集体进步的生动实践。
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有一处艺术气息满满的剪纸传习所,这里是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人大代表、绥德剪纸非遗传承人武燕传承发展剪纸技艺的地方。
从一名普通的剪纸姑娘成长为全国闻名的“十大神剪”,武燕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了万千世界的灵动,更剪出了一条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她的故事,是匠心与坚守的真实写照,更是劳模精神引领集体进步的生动实践。
从“巧姑娘”到“全国名剪”
武燕的剪纸生涯始于童年。受村里人称呼“巧老婆儿”的影响,她13岁便拿起剪刀,在红纸上勾勒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尽管家境贫寒,但武燕以“下苦功、苦下功”的毅力自学成才,因为一个剪纸样式,她甚至可以数日苦练,废寝忘食,最终蜕变为技艺精湛的剪纸艺人。
2010年,武燕凭借作品《祈雨》首次参赛便斩获国家级二等奖,此后十余年间,她的作品《乡村风情》《洪水无情人有情》等屡获国内外大奖,而她本人也被授予“一级美术师”“全国十大神剪”等称号。
在技艺的传承发展上,武燕的剪纸语言融合了传统,并进行创新,既保留陕北民俗的质朴与豪迈,又融入时代主题。
传承非遗 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武燕深知,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2016年,她成立绥德县武燕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以“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剪纸人才。她每年还积极举办公益培训,累计带动近5000名学员,其中贫困户60余人,许多人通过剪纸实现月收入数千元,真正实现“一技在手,脱贫无忧”。
不仅如此,她还将剪纸融入教育事业,推动剪纸课程进校园,并带领学员参与公益活动。如每年春节为贫困户免费发放窗花,用剪纸传递社会的温暖。在剪纸艺术的海外传播上,她多次赴国外交流,促进剪纸文化走向世界,用艺术架起文化桥梁。
创新驱动 让剪纸“活”在当下,赋能乡村经济
武燕的创新不仅限于技艺,更在于产业化探索。她将剪纸与服饰设计、文创产品结合,开发出《二十四孝》剪纸邮票、《魅力中国城》舞台设计等跨界作品。
2022年,武燕为陕西省运会设计的“剪纸珍藏册”和“郡宝”摆台,成为官方特许商品,带动非遗产业与体育经济相融合。
通过公司平台,她整合资源,形成“培训+创作+销售”的产业链,帮助学员通过电商、展会等渠道销售作品。有的学员因为优秀的剪纸作品被推荐至学校授课,并参与商业订单供应,这样做既提升自身技艺又增加收入。毋庸置疑,这种“非遗+产业”模式,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劳模精神 引领集体进步的“领航人”
作为省人大代表,武燕始终以“带动更多人”为己任。她提出《关于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建议》,呼吁搭建更多展演平台、优化传承方式,让非遗“活”在人们的生活中。
武燕的劳模精神也体现在行动上。工作中,无论是深夜赶制订单以兑现承诺,还是剪纸知识普及和一些公开课的讲解,她都以身作则,全力以赴,深刻诠释了“工匠精神”的责任与担当。
在她的引领下,曾经的“街头艺人”成长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妇女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用剪纸剪出自信与尊严。有的学生更是直言:“武老师不仅教我们剪纸,更教会我们如何用双手改变命运,我们很感激她。”
剪不断的文化根脉,剪出来的振兴之路
“推动非遗发展,不能只顾低头剪,还要抬头向前看。”在武燕的剪刀下,每一道折痕都是文化的延续,每一幅作品都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映照。
武燕用数年的坚守证明,非遗传承不是照搬前人的记忆,而是与时俱进增加技艺的生命力。她以剪刀为笔,以红纸为卷,书写了一名劳动模范的使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让乡村经济因文化而振兴。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