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教育部官网以《福建省泉州市坚持线上线下双融互促 全力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泉州市坚持线上线下双融互促,通过加快数字赋能、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推进机制等举措,加快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日前,教育部官网以《福建省泉州市坚持线上线下双融互促 全力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泉州市坚持线上线下双融互促,通过加快数字赋能、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推进机制等举措,加快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福建省泉州市坚持线上线下双融互促 全力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泉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线上线下双融互促,通过加快数字赋能、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推进机制等举措,加快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数字赋能,建强思政教育新平台。开发“泉州在线教育一体化平台”“泉家育福”掌上智能平台等,本地部署DeepSeek大模型,全面提供在线学习、数据采集、课程分析等服务,打造覆盖市、县、校三级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平台共汇聚地方文化、红色教育等特色思政素材3.2万条。开设“5G+专递课堂”,通过一托一、一托二等形式,推动全市城乡中小学进行结对,实现城乡两端学生同步上课、同频交流,推动优质资源向教育相对薄弱地区辐射,累计开课2.8万节,受益师生近12.5万人。推出“名师课堂”,邀请200多位名师录制授课视频,学生根据学习进度灵活选择适宜课程,实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累计点播观看人次达1500余万次。在“泉家育福”掌上平台推出“家长课堂”“特色课程资源”等版块,家长可自主点播优质家庭教育、阳光心理教育等案例,学生能自由浏览思政课程、学科精品课等资源,实现个性点播;嵌入“初中毕业升学考和高中阶段招生AI智能体”“心灵树洞君”等智能体,实现招生政策一键解读、心理健康自主问答;开发“校家互动”“办事服务”等板块,推出入学申报、家校通知等服务事项,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零距离、掌上办。在“一体化平台”上线“AI循证教研系统”和“在线巡课”功能,自动记录教师板书、课堂互动、学生答题等真实教学场景并进行深度剖析、量化评分,让传统听课评课从“凭印象打分”变为“用数据说话”,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
展开剩余48%优化教学模式,开辟思政教育新途径。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泉思政”品牌课程库,其中涵盖“晋江经验”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百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传承长征精神 担当时代使命》《人民英雄为人民》等千节“大思政”精品课,《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海丝·海韵》等万册青少年“大思政”教育读物,实现精品思政课堂全域共享。依托泉州海丝文化、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等深耕文化育人,常态化开展思政典型培育、海洋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节等活动,举办“向海而学”“我是追梦人”“我是接班人”等活动83场次,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良好氛围。坚持“基础课—拓展课—实践课”分层设计,推出《探访古代文明》等基础课程20门;连续举办17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活动,评选“五育促心育”精品案例200个、思政精品课近500个;参与“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围绕“世遗泉州”“闽南特色”“品牌企业”“传统高新”“侨乡文化”“自然生机”等 6大主题,开发“海丝泉州 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品牌路线16条,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等研学实践活动61场次,推动学生实现知识学习与行动实践有机统一、互相促进。
完善推进机制,激活思政教育新动能。制定《泉州市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十条措施》《泉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作机制》等文件,着眼全市一体化思政建设,打造8个“1+1+N”大中小学思政课协作联盟,即每个联盟由1所市属公办高校牵头,联合1所民办高校、N所中小学,推动联盟共用实践资源、共研思政“金课”。注重平台搭建,培育省级中学、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5个,省级中学、小学思政课学科基地校8个,将大中小学思政建设重点工作室、基地校串点成线,实现全学段、全学科衔接贯通。建立“岗前培训+在岗研修+实践锻炼”全链条培养体系,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参与集体研修、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等活动,开展中小学校人工智能素养能力提升培训、“应用教育微场景自助式提升人工智能应用素养”专题讲座等活动56场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充分发挥省、市思政课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公办高校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到民办高校上示范课或参加集体备课,选派高校思政课教师到中小学校担任思政课“顾问”教师,实现不同学段思政教师常态交流、全面协作。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