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4月29日,义乌市首届国际文化才艺交流大赛启幕。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近百名浙江传媒学院的留学生,来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开启了一场跨越国界、融合多元文化的奇妙之旅。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4月29日,义乌市首届国际文化才艺交流大赛启幕。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近百名浙江传媒学院的留学生,来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开启了一场跨越国界、融合多元文化的奇妙之旅。
本次活动由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市融媒体中心主办,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杭州日报知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全程支持。
中外文化交流共融 各国才艺同台绽放
伴随着激昂的音乐,义乌市首届国际文化才艺交流大赛拉开帷幕。本场活动为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专场比赛。在人流如织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舞台上,各国留学生轮番献技,形成了“文化共生”的独特表达。
苏渝雯、王晴慧组成的马来西亚组合为大家带来一首中文歌曲《我知道》,瞬间将大家带回过去的时光;来自阿富汗的托希为大家带来了传统的阿富汗歌曲,让人感受到来自遥远民族的声音;来自巴勒斯坦的珠玑为大家献上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街舞,让人感受到属于青春的脉动;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布巴卡尔,用民族乐器冬不拉演奏了一曲《Erkesilkim》,赢得了阵阵掌声。
即使是没有报名的学生也被现场的热烈气氛所带动,一段段Freestyle在舞台上热情上演,多次将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本次比赛的评委之一、新义乌人Alex即兴上台,演唱的一句“我爱你中国,亲爱的母亲”,引来了台下的呼应。
本次活动中,留学生们以“第三视角”展示自己的才艺,诠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同时,又融入了其母国文化元素,让文化交流共融,也增强了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可信度。通过留学生的“桥梁身份”,活动可触达更广泛的海外社群,打破文化隔阂,塑造“和而不同”的文明对话样本。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
义乌国际商贸城,这座用商品编织的“地球村”,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全球化的故事。日用品、小家电、玩具……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询问。
商贸城内,留学生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眼神中满是惊喜与赞叹。来自伊朗的法蒂玛就举着相机边走边录,“回去之后,我将会把这些素材剪成Vlog,放在我的Insatagram 和TikTok账号上,让大家认识真实的义乌。”
展演舞台周围,是义乌正在举办的万国美食节,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佳肴,土耳其烤肉、俄罗斯红肠、泰国冬阴功汤锅……留学生们品尝着不同国家的美食,感受着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义乌市首届国际文化才艺落地义乌国际商贸城,是一个很好的对外宣传的契机。”义乌二区本次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许多留学生们来到这里,亲身感受、自发传播,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义乌,了解义乌的商贸和文化。”
诚然,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形式的不断更新,如今的留学生群体,自带“Z世代”的传播属性。他们的才艺表演,以及日常生活体验,都天然适配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能快速在海外社交平台形成裂变传播。这种“青年主导、民间发声”的模式,比传统外宣更具渗透力,也为国际传播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实践案例。
校媒携手共育“Z世代传播者”
当下,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深入,中华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浪潮的必然选择。青年留学生具有天然的跨文化沟通优势,俨然已经成为文明交流的“摆渡者”与“赋能者”。
如今的浙江,正不断加速“建成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在此背景下,浙江传媒学院启动建设“Z视界”国际传播工作坊,旨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国际传播经验,在全省高校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浙江省高校讲好“浙江教育故事”,传播好浙江声音。
而此次浙江传媒学院与杭州日报联手,更是充分发挥了“传媒+”优势,进一步放大了传播的声量,也为校媒共建提供了一次“创新实践”。
“活动凸显了学校聚焦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学术能力过硬、‘知华友华,知浙友浙’的优秀国际学生为教育目标,精准对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需求,融合‘传媒+’特色。”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佳丽认为,留学生的多元参与展现了中国高校开放包容的办学形象,同时借助义乌的全球商贸网络,提升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下一步,浙江传媒学院将继续与杭州日报深度联合,通过资源互补的“物理叠加”激发创新活力的“化学反应”,以机制共建、品牌共创与能力共生,共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技术素养与文化自信的“Z世代传播者”,同时为国际传播中心注入学术智慧与青年创造力,实现“国家战略落地、高校价值彰显、文明互鉴深化”的多维目标。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