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称三星堆很可能没有文字,距今4100到2900年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30 12:50 2

摘要: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称,“我也比较认同三星堆可能没有文字存在。”“三星堆人可能不会特别注重书写体系的运用,不会有使用文字的传统。”

文/万物君

《万物史话·本纪四·王朝时代》系列文章,将探究夏朝以来各王朝时期的一切事情。

4月28日,“天府文化访谈”活动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三位专家指出三星堆很可能没有文字存在。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5、6、7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黎海超称,“更大的可能是三星堆对文字系统没有需求,就是没有文字。”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称,“我也比较认同三星堆可能没有文字存在。”“三星堆人可能不会特别注重书写体系的运用,不会有使用文字的传统。”

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称,目前三星堆发现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远远不能作为当时存在文字的证据

很多人对三星堆充满误解,似乎那里隐藏的华夏的密码,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一番。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面积将近 12 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即城墙合围的城址面积近 3. 6 平方公里。

聚落结构有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三星堆小城和大城三重城圈,总体呈“一大多小”的分布格局。其中,大型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早期祭祀区主要位于月亮湾小城内。

关于分期年代,我看到的最早的说法是,始建年代距今4800年。然而,2023年,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在《中华文化论坛》上发文称,遗址距今约4400年至3000年。到了2025年,冉宏林在《江汉考古》上发表《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研究》,文章称,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分为三期5段:

一期1段,距今4100-4000年;

二期2段,距今4000-3900年;

二期3段,距今3900-3800年;

三期4段,距今3800-3700年;

三期5段,距今3700-3600年。

起始年代可谓越来越晚。真想问问考古人员,能不能给个准话?

结合冉宏林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章,现把三星堆遗址的分期划分如下:

一期1段至二期3段,属于宝墩文化,年代为4100-3800年前;

三期4段至三期5段,属于鱼凫三期文化,年代为3800-3600年前;

四期6段至六期11段,属于三星堆文化,年代为3600-3100年前;

七期12段至八期13段,属于十二桥文化,年代为3100-2900年前。

综上,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为距今4100-2900年前,历时1200年

三星堆遗址一期1段至二期3段,属于宝墩文化,年代为4100-3800年前。

这一时期,陶器情况如下:

第一期(距今4100-4000年):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占比超过60%,夹砂陶相对较少,比例不超过40%;素面陶占60%左右。

第二期(距今4000-3800年):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占比将近70%,夹砂陶相对较少,比例一般不超过30%;素面陶占比上升至70%左右,绳纹占10%以上的比例。

其实,陶器的资料很多,但我知道大家都不爱看,所以我把我认为重要的部分留下了。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陶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泥质陶的占比非常高。这意味火候很高、烧陶技术很高。这也间接证明了,时代比较晚近。

另外,宝墩文化时期的聚落重心位于岷江流域,那里出现了八座城址。反观沱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没有城址,因此为普通聚落。

多说几句,在宝墩遗址,其一期的农作物种子中,水稻占比66.8%;到了宝墩文化二期,水稻占比攀升到91.4%。这说明水稻已经成为宝墩先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遗址三期4段至三期5段,属于鱼凫三期文化,年代为3800-3600年前。

陶器情况如下:

夹砂陶占主导地位,比例超过70%;陶色以灰陶居多,占比超过60%。新增器物较多,不一一列举。素面陶占80%以上,绳纹占比超过15%。

请注意,此一时期,夹砂陶占主导地位,比例多数超过70%。而在上一时期(遗址第二期),以泥质陶为主,占比将近70%。很明显,这一时期的技术落后了,这意味着人群变了

另外,三期5段出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陶盉,应该是二里头文化传播的结果。因为缺乏其它二里头文化典型器物,因此本期人群不是二里头人的后裔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盉(左);三星堆遗址出土陶盉(右)

此时,三星堆遗址出现了大型柱洞式建筑, 以及面积庞大的夯土台面。这意味着此时的三星堆遗址已经成为成都平原的中心。

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为鱼凫三期文化,所以,有必要了解下鱼凫村遗址和鱼凫三期文化。

鱼凫村遗址位于岷江流域,文化堆积分为三期,大体在距今4500—3700年间。

其中,三期文化年代距今4000—3700年,文化内涵如下:

1.聚落形态:房址,有木(竹)骨泥墙地面式建筑;灰坑(或窖穴),平面形状多样,出土文物丰富。

2.墓葬:均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无棺椁,一般为东北-西南向,多数没有随葬品。

3.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多为经磨制的斧、锛、凿等小型工具。另有少量陶质纺轮。

4.陶器:夹砂陶多于泥质陶,慢轮制陶。

鱼凫村三期文化,也以夹砂陶为主,看来的确与三星堆遗址三期的人群有关。

综上,可以认为,大约4000年前,鱼凫氏来到了鱼凫城,打败了鱼凫一二期文化人群,从而创建了鱼凫三期文化。两百年后,他们北上三星堆遗址。又过了两百年,它们开创了三星堆文化。

那么,鱼凫氏来自哪里?

很明显,他们不是宝墩文化的原住民,而是新来的移民。根据张勋燎和彭邦本的说法,他们来自长江中游。

结合传统文献,我们认为,夏和蜀都是颛顼后裔,蜀人原本在豫西南,后迁徙到四川为鱼凫氏。推论如下:

(一)豫西南在很早的时候被称为蜀地,那里居住着蜀山氏。

(二)黄帝儿子昌意与蜀山氏结合,生子韩流。韩流娶蜀山氏,生子颛顼。

(三)尧舜时代,讨伐三苗,部分蜀人沿江迁徙到成都平原。

(四)夏朝时期,二里头文化的陶盉也沿着这条路线传播了过来。

四期6段至六期11段,属于三星堆文化,距今3600-3100年前,换算成具体的年代,就是公元前1650年-前1150年,距离商朝灭亡约100年。

这一时期,至今未发现明确的墓地,甚至连单座墓葬都较为罕见。

根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这一时期,又分为两段。

3600年-3300年前,约当商代前期。青铜器有铜牌饰、铜铃等,玉器有璧、凿等;陶器就不列举了。

此时的铜牌饰和铜铃必然来自二里头遗址的夏人,只是不知道传播路线是哪条?沿江而来,还是从汉中盆地而来?不得而知。

二里头遗址出土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左);三星堆遗址出土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右)

3300年-3100年前,约当商代后期。青铜器有尊、罍、大立人像、神树、人头像、面具、神坛等;金器有面具、金杖等;玉器有璋、戈、璧、琮等;陶器也不列举了。

简言之,三星堆那些精美奇诡的青铜器出现在3300-31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350-前1150年间。此时,商王朝处于九世之乱的末期,不久之后盘庚迁殷。到了前1150年,公亶父南下周原。恰好,三星堆文化结束于此时,很可能与周人的讨伐有关

七期12段至八期13段,属于十二桥文化,年代为3100-2900年前,为商末至西周前期。

测年数据显示,众所瞩目的器物坑的埋藏年代,位于这一时期:

早在199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对来自三星堆遗址一号坑的木炭样品进行过年代测定。由于95.4%置信度的年代范围大到500~600年,因此数据不被大家认可。

到了2020年,北大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对4号坑进行了碳十四测年,结果是,95.4%的概率落在距今3148-2966。

到了2023年,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对6个坑中采集的200多个样品进行测年,结果是,以三号坑和八号坑为例,95.4%的概率落前1117-前1015年,也就是距今3067-2965年。

排除器物坑里的青铜器,这一时期,主要遗物有陶小平底罐、高柄豆、薄胎尖底杯、尖底盏、尖底罐、高领罐(壶)、矮圈足罐等。

不难看出,此时,三星堆遗址没落了。

根据考古研究,其人群搬到了金沙遗址。

来源:万物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