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历史悠久、名窑星罗,一件件陶瓷器物承载着时光的温度与匠人的心意。从泥与火的对话中走来,它们不仅映照出东方美学的澄澈意境,也在文明交流的长河中化身诉说中国故事的无声“使者”。4月15日起,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大河网联合推出“瓷处有
编者按: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历史悠久、名窑星罗,一件件陶瓷器物承载着时光的温度与匠人的心意。从泥与火的对话中走来,它们不仅映照出东方美学的澄澈意境,也在文明交流的长河中化身诉说中国故事的无声“使者”。4月15日起,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大河网联合推出“瓷处有礼”系列报道,邀您走进泥火深处的东方美学,感受流动千年的文化情韵。
大河网讯 “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滋养者万余户。”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瓷窑遗址前,大宋崇宁四年所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石碑上刻有如此碑文。北宋中后期,当阳峪窑场林立,工精匠巧,制瓷业已是一片繁荣景象。
“绞胎瓷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最具特色的一个瓷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告诉记者,绞胎工艺作为当阳峪窑特殊之作,始于唐,兴于宋,后因战乱到元代时绝迹。
沉寂近九百年,绞胎工艺在20世纪初被重新挖掘。柴战柱凭借着对传统技艺的赤诚与坚守,逐渐掌握了绞胎瓷多种纹理的基本技法,成功续写千年窑火传奇。“如今,绞胎瓷正以表里如一的君子品格、浑然天成的东方美学向世界讲述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柴战柱说。
柴战柱在进行绞胎瓷创作。
全世界陶瓷品种繁多,发源于中国的绞胎瓷何以做到“表里如一”又“独一无二”?
大部分陶瓷多采用表面绘画、施釉等装饰技法,器物表面呈现的精美花纹与图案在其内部并无迹可寻。“绞胎瓷却别具一格,它是用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以绞胎手工技法糅合制胎成型,其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且不可复制的独特纹理,在制胎过程中便已自然形成。”柴战柱告诉记者,也正因如此,绞胎瓷被誉为 “瓷中君子”,与孟子所说的“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精神内涵相契合,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性也体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
当阳峪窑绞胎瓷釉色晶莹剔透,斑驳花色宛如浑然天成,自古以来备受推崇。早在北宋时期,它便已声名远扬,成为皇家御用贡品。但因战乱侵扰,留存于世的绞胎瓷珍品纷纷流散,现存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而今,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柴战柱在绞胎工艺的原产地当阳峪成功复刻出独具当阳峪窑风格的绞胎瓷,让这沉寂已久的传统技艺重新闪耀于世。柴战柱的匠心之作也多次化身中外友好交流的文化使者,以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惊艳世界。
柴战柱作品《中华龙》。
2023年,柴战柱作品《孔雀开屏》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博览会——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并于2025年1月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早在 2008年8月,其作品《中华龙》便凭借雄浑大气的造型与精湛技艺,被英国国家珍宝博物馆纳入馆藏。2023 年,《中华龙》再度获得认可,入藏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此外,柴战柱的绞胎瓷作品《中华龙》和《孔雀壶》在“2014年加拿大—中国民俗文化节”上荣获金奖。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于柴战柱而言,绞胎瓷创作正是因为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才得以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以无声的语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地域风情与人文温度。
“《孔雀开屏》作品柔美大气,翩翩羽毛,栩栩如生。作品采用当阳峪窑北山的黑、白原矿高岭土(纯天然瓷土)作为原材料,结合传统的宋代绞胎工艺,运用上万条细小的黑白泥条进行编织,排列有序,形似孔雀开屏。”据柴战柱介绍,该作品黑白自然的色调,细腻入微的孔雀纹,既有阴阳和谐的天然之美,又有孔雀开屏的祥瑞之气;突破了古代绞胎瓷小碗、小碟绞胎无大器的说法,技艺精湛,巧夺天工。
柴战柱作品《孔雀开屏》。
为重现当阳峪昔日 “瓷都” 辉煌,柴战柱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他带领团队在保留绞胎瓷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对瓷体质地、造型及镶接工艺等进行全方位革新。通过设立仿古车间、现代创新车间,涵盖创意设计、手工编花成型、烧窑等环节,将汲古与创新相结合,直接在瓷胎中制作出精美纹饰。
如今,柴战柱团队已将表现手法融入绞胎瓷板画、镂雕瓷、浮雕瓷、绞釉瓷、茶具等八大类近千个造型品种,作品涵盖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充分展现了绞胎瓷“表里如一”的独特魅力,开创了陶瓷艺术装饰新境界。
柴战柱表示,未来将大力推广绞胎瓷文化,积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才,共同创作契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作品,向世界讲好中国陶瓷故事。
绞胎瓷以表里如一的君子品格,用不可复制的天然纹理,诉说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哲思。当泥与火的淬炼凝结成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这脉传承古今的绞胎风华,正带着当阳峪窑的匠心温度,在时光长河中续写着永不褪色的窑火传奇。(周金淼)
瓷处有礼①丨汝瓷有言 听china故事 感受China温度
瓷处有礼②|中国外交有了钧瓷的颜色
瓷处有礼③丨三彩里的china故事
瓷处有礼④丨china上的“国色天香”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