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肖飞妻子的举报信,以及网友通过检索公开信息梳理出的脉络来看,董小姐的经历可以说是相当“魔幻”,再加上昨天“董小姐的论文在知网已经查不到了”上了热搜。
最近,“天才医学少女董小姐”的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从肖飞妻子的举报信,以及网友通过检索公开信息梳理出的脉络来看,董小姐的经历可以说是相当“魔幻”,再加上昨天“董小姐的论文在知网已经查不到了”上了热搜。
看得出董小姐家族背后的势力相当强大。
那么问题就来了:好好的医学领域,怎么就成了某些特权人士手中随意摆弄的玩具呢?
今天我就从网友扒出的信息,好好聊聊董小姐家族那些让人瞠目结舌的“神操作”。
先说说董小姐的求学之路。她上的巴纳德女子学院,虽然挂着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独立学院的名号,证书上还能盖俩学校的公章,但明白人都知道,这学校入学门槛不算高,好多国内有钱人家的孩子都爱去那儿“镀个金”。
就像之前大家都熟悉的“奶茶妹妹”章泽天,也在这儿读过书。
深挖董小姐的家庭背景,发现显赫了得。她爸是中某建研院的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董某某,她妈是北科大某院副院长米某某。后来又有人爆出,她爷爷和姥爷更是“大佬”级别的存在。
这些线索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说起来还挺戏剧性。有人在网上检索公开信息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十多年前的书画比赛网站。
网站上公示的获奖名单里,有个获奖者名字和董小姐一模一样,就读学校正好是北京某大学附属小学。
而她妈妈又恰好就在这所大学任职,还是学院领导,这巧合,很难不让人多想。
至于董小姐在什么中学读书就不太清楚了,但确定的是,她没参加国内高考,直接就去了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巴纳德学院。
再深入扒一扒,她父母居然还合作发表过学术论文,这明显意味着俩人在业务领域存在深度交集。
值得注意的是,董小姐的父亲担任某大型集团总经理,手握丰富行业资源。
更耐人寻味的是,2016年,董小姐和她爸一起注册了一家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她持股60%成了大股东。可没多久,她又突然退出股权,这时间点,和她后来转向医学领域的轨迹,怎么看都透着股说不出的“微妙”。
2019年,董小姐进了北京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试点班”。
这个项目对外宣称是为了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医学人才,允许没医学本科背景的学生通过“4+4”学习拿医学博士学位。
但按要求,申请者得来自QS/Times前100高校,还得有生物医学领域副教授推荐信。
董小姐拿着经济学文凭,医学基础基本为零,到底咋拿到推荐信、进的协和?
这背后的弯弯绕绕,估计就是特权阶层资源运作的冰山一角。
现实里,不少权贵家庭给孩子规划的“成长路线”往往呈现出清晰的设计感:
先让孩子读家族有关系的高校附属小学,从小积累人脉;到了年龄,以“国际生”身份申请海外院校,甚至用控股企业虚构履历,轻轻松松避开国内激烈的升学竞争。
孩子成绩不好也没关系,父辈会找同圈层的学术权威“帮帮忙”,弄封推荐信,GPA低也不是事儿。
这种建立在利益交换上的“人情往来”,早已形成隐秘的互助网络。
董小姐完成海外镀金后,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又去中日友好医院规培。规培期间,她居然跳过脊柱外科轮转,直接参与四级肺癌手术,这和普通医学生得花14年(本科+博士+规培)才能完成医学训练相比,每个环节都暗藏家族人脉的影子。
董小姐能在读书期间就上了央媒,以及在协和与其他科室冲撞不想轮转,还找来协和主任干涉,想来都是有原因的,大家也都明白的。
所以,董小姐在毕业论文末尾致谢家人:“this family is my fortress。(家庭是我的堡垒)”就显得恰如其分了。
还有网友爆料,她在没拿到规培证时,就成了肿瘤医院副院长邢念增担任通讯作者的《膀胱癌临床治疗指南》第一作者。
医学影像领域也被业内吐槽是“太子太女聚集地”,好多文章都是让计算机专业学生“打黑工”完成的。
所以,董小姐论文的原创性,真的很难不让人怀疑。
那也从侧面印证了“董小姐的论文在知网已经查不到”为什么会上了热搜。
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就是,中日友好医院处理相关事件的方式也很让人费解。
说肖飞存在医德医风问题,却不公开认定依据和调查结果。
“把已麻醉的病人晾在手术台40分钟”这事2024年7月就传得沸沸扬扬了,医院却直到2025年4月收到举报材料才调查,之前为什么不查?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说实话,对于“4+4”后的董小姐们的“镀金手术刀”,很多人都细思极恐,都在猜想会不会让手术台变成生死赌局。
不过,我们还是要感谢董小姐得,她以一己之力火烧协和。
而这个事件背后的大佬们,要不要主动出来走两步?
有一位良心医学业内人士透露:
4+4这个,我早就说了,就是医疗大佬弄出来送人情的,据说始作俑者是王辰。我知道这个项目,是有个学生前几年申请,让我写推荐信,他各项条件都很强,我写的推荐信也很强,最终他不仅没被录取,还被协和项目的老师给恶心了。我当时都想写信去礼貌交流/质问,阴阳一下这个项目。不过那个学生后来去了别的项目换了轨道,也就算了。
然后去年一个热点新闻,就是北大光华毕业生毕业后重新高考,为了学医,最后去了上交医学院。我当时就感慨,变相坐实了协和4+4就是二代镀金地—因为中日友好这个事,网友神评为陈胜吴广起源地。按理说光华那个学生,当年高考分数高,本科期间还去了生物实验室,肯定相关的先修课都准备了,(我印象中报道中也提到申了4+4),然而去不了。
我印象中该项目刚开始可牛了,录取名单显示,协和“4+4”对国内仅限清北复交等校,但对海外院校放宽至“前50名”,然后因为这次大瓜我又看了一遍录取的名单,天,连香港城大的都有。估计是二代在哪里上学都可以,普通人光华的学霸又很坚定的也不行。
再对比北大光华毕业生为了学医,只能重新高考,最后去了上交医学院,而董小姐却能靠推荐信和家庭关系轻松进协和,印证了“二代优先”的潜规则。
现在协和“4+4”的录取名单和董小姐的论文都被删了,越删越让人觉得有问题。
但在删之前,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协和4+4的录取名单中,不乏有多人都是德艺双馨的公子小姐。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难免会追问一句:为什么这些大佬不让孩子直接攻读医学专业?为什么都执着于医疗赛道呢?
其实,对资质平平的“二代”来说,通过经济学这类“捷径”进入医疗圈,就能避开严格的学术门槛了。
再加上医疗行业资源多、发展前景好,“二代”们走条“特殊路子”,以后在医院当个领导,那不是手到擒来?
参考医疗剧里的那些桥段——年轻医生刚进科室就能带组,干两三年转行政岗镀金,熟悉业务后直接调任管理岗。再过几年,回医院当一把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以前,大佬们最爱送进去的传媒现在已经日薄西山了,所以,大佬们不让自己的孩子学医,难道让他学房地产专业?不让他学医,难道让他学传媒?这些行业,现在还有大鱼大肉吃吗?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这些“精英二代”又为什么总陷入道德争议?
其实回想一下就能明白,大家还记得“周公子”“北极鲶鱼”吧。这些所谓的“精英二代”从小资源唾手可得,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早就习惯无视规则了。
可他们哪里知道,他们所谓的“精英天才”身份,都是继承来的,都是家族操盘而来的。
深陷舆论漩涡的董小姐,还有机会再上手术台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洞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