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教改博物馆:语文人“停舟相问”的博物馆 | 钩沉

摘要:语文教改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盐城中学。学校在串场河边、鹿鸣湖畔,古朴沉静,郁郁葱葱,有着百年名校特有的韵味和风度。1927年的中国,时局动荡,民生凋敝,时任中央大学区督学的周宣德力排众议,主张在苏北创办省立盐城中学。接到以督学身份兼任盐城中学校长的任命后,周宣德

“建一个博物馆,不为束之高阁,而是要让更多教师近距离领略教改风貌,把教改精神真正传播到课堂”

作者 | 高 萍

语文教改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盐城中学。学校在串场河边、鹿鸣湖畔,古朴沉静,郁郁葱葱,有着百年名校特有的韵味和风度。1927年的中国,时局动荡,民生凋敝,时任中央大学区督学的周宣德力排众议,主张在苏北创办省立盐城中学。接到以督学身份兼任盐城中学校长的任命后,周宣德只身雇船前往盐城。谁能想到,那一晚的行船竟然悄悄推动了苏北教育的发展。

时光荏苒,已近百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庞天仪、王文荪、万恒德、顾为建等一批盐中语文人致力于语文教改;近年来,王乃宁、李仁甫、廖海燕、顾向阳等盐中语文名师扛起教改旗帜,薪火相传、步履铿锵。他们看到语文教改的潮水自1904年独立开设语文学科后汩汩滔滔从未停歇,然而百川奔腾,还须追溯源流,群山耸峙,犹待标识主峰。于是,在众多前辈的指导下,在盐城中学党委书记丁才林和校长王乃宁的支持下,李仁甫和他的团队历时一年多,经历117次修改,于2023年9月创建了这座属于全体语文人的语文教改博物馆。

博物馆并未独处一隅,而是设在盐城中学教师办公楼三层。李仁甫认为,“建一个博物馆,不为束之高阁,而是要让更多教师近距离领略教改风貌,把教改精神真正传播到课堂”。这让博物馆多了一份平易近人的风度,也让博物馆生动起来——它不再是让人膜拜、略有疏离感的历史遗存,而是与鲜活的教改实践血脉相连、晨昏与共。

踏入博物馆正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对面的致敬墙。致敬“三老”——为语文理论大厦奠基的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致敬“三名”——为语文实践莽原探路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仰望着墙上这些泰山北斗的巨幅画像,耳边不禁回响起他们的教育箴言:“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文字是思想的外衣,语文学习要锤炼思想,提高表达能力”“语文是百科之母”“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变教材为学材,化讲堂为学堂”……他们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一直镌刻在语文人的心上。

向左沿逆时针方向就进入展馆的开创、探索、改革、兴盛等展区,每个展区都由权威文件、经典著作、教改人物几部分构成。

向北看,是贯通中西、云程发轫的“开创”(1904—1948)展区。只见一本本民国年间出版的线装典籍,见证着这个时期16位教改人物非凡的学术成就。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曾经有过基础教育工作的经历,他的“二次批改,一次讨论”作文教学法,暗合“文章不厌百回改”的古训,也是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继续向前走,东边是上下求索、曲折前行的“探索”(1949—1976)展区。这个时期虽仅有斯霞、袁瑢、霍懋征3位教改人物,但皆为重量级大师。其中,终身许给语文教育的斯霞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语言的边界是思想的边界,只有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让流动的思想打破沉默,让不可言说的世界变为可以言说。

转过身,南边展台丰硕的展品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个春风骀荡、风起云涌的“改革”(1977—1998)展区里的39位教改人物逸辈殊伦、功勋卓著。于漪的“多维立体无痕”课堂教学结构,提倡把课上得“立体”,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了师生的盛大合奏……这些教改人物深邃思想的结晶——著作,也一本本呈现在眼前,令人目不暇接。

缓步向西,便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盛”(1999至今)展区。42位教改人物不负时代,乘风破浪,成绩斐然。曹勇军从“经典夜读小组”到“大树下读书课程”,拒绝碎片化阅读,让经典阅读润泽学生和教师的心灵;王君的“青春语文”,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让语文教学如诗般青春……当然,还有这座博物馆的创建者、“生成语文”的探索者李仁甫,从崇尚“文学浸润”的艺术化教学,到树立“捍卫语文性”旗帜的课程化教学,再到倡导“生成课堂”教学范式的动态化教学,他这一路的艰难求索我不能想象万一。

作家张晓风曾经感叹:“在汉唐相逢的人已成就其汉唐,在晚明相逢的人也谱罢其晚明。而今日,我只能与当世之人在时间的长川里停舟暂相问,只能在时间的流水席上与当代人传杯共盏。”语文教改博物馆回眸百年教改历程,让语文人在其中传杯共盏、停舟相问,并看到一路高歌的教改之河汇聚江海,向更远处奔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保存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可是1904年癸卯学制迄今,滚滚时光、绵绵岁月,有多少珍贵资料流失,有多少教改心血湮没?语文教改博物馆以“展示教改人物,记录教改历史,传承教改经验,彰显教改精神”为宗旨,抢救遗产,延续文脉,志在删述,垂辉千春。

这是一次巡礼,一种致敬。

博物馆中心地带设计成圆形,这圆形由四块弧形展板组成,展板内侧书写的是四个“致敬”。致敬引路人,他们为语文人的教改引领了方向;致敬编辑部,重要期刊为语文人的教改提供了发表见解的阵地;致敬出版社,品牌图书为语文人的教改提供了推广的平台;致敬大先生,资深名师为语文人的教改点亮了一盏明灯。

这是一场聚会,一种号召。

2023年11月17日,语文教改博物馆盛大开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徐林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曹勇军、王君、李卫东等300多人出席了开馆仪式。大家回顾语文人筚路蓝缕、矢志探索的教改实践,肯定了语文教改博物馆保存历史、启迪未来的贡献,表达了对语文教育在新时期守正出新、再攀高峰的期许和展望。

这是一个告白,一种承诺。

《礼记》有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试想,还有什么比母语教育更能春风化雨、润泽人心?“学不可以已”,读罢《劝学》,人们知道了从庸人走向君子的路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告诉我们智者质疑、愚者盲从的道理;“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与妻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青年的深情和勇决、缠绵和大义……在我看来,博物馆的建成正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热切的告白、庄严的承诺。

展馆东侧的一隅天地是博物馆的副馆。左拐一个小区域是文华苑,这里收藏和展览了盐城中学六大文学社的作文成果。往右走是生成性语文教学研究中心,按照引言、理论建构、项目纪事、人物扫描、成果点击、专家评价等板块,集中展示了校本教研的成果,全面介绍了研究中心的活动情况和效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由李仁甫带头攻关、积极探索并形成的“以学为主、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范式,逐渐以“渐行渐远渐无穷”的态势向外辐射,但他认为自己的教改研究仍在路上,正如海德格尔说自己的全集“并非著作,而是道路”。

冬日的校园天色澄碧、宁静悠远,不知不觉就漫步到宣德亭旁。周宣德的塑像目光睿智,儒雅可亲。微风过处,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讲述着1927年那晚夜航船的故事。书生报国成何计?唯以热血兴教育。周宣德如此,李仁甫如此,教改名师们如此,普天下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坛的教师们亦是如此。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来源:中国教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