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观察|从地平线和Momenta 说起,一个时代的崩塌与开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30 14:31 2

摘要:传统内燃机、机械结构时代,即便强如博世,除了业内人士,普通消费者的感知其实非常薄弱。但是今天供应商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在用户心目中建立品牌认知,这在中国汽车史上前所未有。

上海车展媒体日终于在喧闹中结束了。我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汽车行业真的变了。这个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

供应商一定要做品牌建设

传统内燃机、机械结构时代,即便强如博世,除了业内人士,普通消费者的感知其实非常薄弱。但是今天供应商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在用户心目中建立品牌认知,这在中国汽车史上前所未有。

动力电池宁德时代一枝独秀;辅助驾驶国内最大供应商是华为和Momenta;芯片三巨头英伟达、高通、地平线;激光雷达有禾赛和速腾;高精地图有腾讯、高德、百度、四维。

虽然它们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是大部分只要稍微关注科技的用户或多或少都听过它们的名字。

这次车展上,除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华为和宁德时代。还有更多的名字在持续扩圈,地平线和Momenta是本届车展供应商领域最大的爆点,一场展会几乎成了二者的合作签约现场。

我抽空专门在展馆看了一下,除了这两家,圈子里大大小小,只要能叫上名字的跟科技相关的基本都来了。主机厂客户在哪,供应商就在哪不奇怪,但供应商一场场发布会,领导访谈,跟主机厂抢媒体资源这你听过吗?甚至有供应商展台为了扩圈专门请了KOL来直播,而且传统老牌大厂,这你受得了吗?不怕小妹太火辣,就怕大爷万智驾。

(官网找了一张原图,有点糊,凑合看吧。实在不行大家去官网看看原文)

其实说起来汽车智能化、电动化都不是今天才有的东西,这两个技术基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中国强大的推动力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并且大规模推广。

“乱世出英雄”,在商业领域也是一样,产业链重塑就有可能诞生世界级的品牌。这其实就引出了今天的第一个思考。供应商做品牌建设刻不容缓,谁越早建立用户认知,谁在整个产业链就能拥有更多主动权。前期吃再多苦后期都能通过强大的品牌力弥补回来。眼前的例子就不说了,华为,宁德时代能量大到甚至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很多供应商老板面对品牌建设时最常反驳的理由是为客户服务,不适合抛头露面。但其实为客户服务和品牌建设并不矛盾。同样都是供应商,为什么车企发布会愿意把华为,宁德时代的logo打在大屏幕上,品牌力强的供应商可以给主机厂客户反哺知名度。

甚至我认为在智驾领域的胜负手中,品牌力甚至起到了30%-50%的作用。为什么你在客户那里处处受气?为什么客户不愿意把你的名字写在大屏幕上?为什么明明做了更多的努力,做了很好的产品,客户连名字都不愿意让对外说?

本质上还是品牌力不够。强大的品牌认知力让供应商在业务,谈判,推进,产品定义,利润分配各个环节受益,并且还能给主机厂提供品牌和流量加持,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重点cue一下地平线。在这场品牌攻坚战中,地平线的表现相当出色,张弛有度,进退都在方寸之间。进则抢了主机厂的风头,退则用户端感知薄弱。我经常跟主机厂的朋友开玩笑,还好地平线的业务不to C,不然你们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绑定优质合作伙伴

另一个观察,一定要“拉帮结派”,先确定自己的定位,找对适合的合作伙伴。这很重要。

传统内燃机时代,硬件是标准件,不同企业之间合作产生的效果除了硬件自身特性,跟双方的关系并不大,而是主机厂的整合能力。比如同样是五连杆悬架,不同企业的调校千差万别。

在数智化时代,合作企业之间产生的效果更多由双方的实力决定,比如芯片企业和算法公司。同样的芯片,不同的算法公司开发出来的功能体验不一样;同样的功能算法公司在不同芯片上开发出来的表现也不一样。这也造成了圈子里“拉帮结派”的现象。

这里聊一个行业小八卦,高通8650芯片的首个开发者并不是卓驭,而是目前在行业已经没有声音的自动驾驶公司(注意,是没有声音,而不是死掉),只不过东西没做出来,后来卓驭把方案落地了。但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误认为是高通的芯片不行。

按照大的类别来分,可以分为芯片阵营,主要是英伟达、高通、地平线,剩下的Mobileye、瑞萨、德州仪器都有自己的固定伙伴;地图阵营,目前就是4个玩家:高德和腾讯,百度,四维图新;大家会发现其实每个阵营都有自己深度绑定的合作伙伴。

至少在智驾板块,任何企业都很难单枪匹马出去拿单。尤其是小公司,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大于努力”的含金量还在提升。绑定优质合作伙伴至关重要。这里我觉得有必要cue一下轻舟智航。硬件上深度绑定地平线,而且只做这一个,做精做专,让行业提到征程6M它就是最先蹦出来的名字,那这个事基本就成了,征程6M拿单它也能跟着喝汤。事实其实已经在往这个趋势发展了,轻舟拿下理想、奇瑞订单,地平线硬件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地图方案深度捆绑四维图新,把性价比做到极致。

合资品牌真的急了

最后,相信这一点大家都感受到了,合资品牌这次真的急了。丰田雷克萨斯上海独资建厂,大众全面出击转型智能电动。上汽大众列了一条长长的合作名单,包括地平线,Momenta,中科创达,宁德时代……

本次车展上,通用,本田,丰田,日产,奥迪,奔驰……也都不约而同的把重心放在了智能电动产品上。

当合资企业开始反扑,另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就随之而来:中国市场车企最终会剩几家?

不卖关子,直接说结论,我认为中国市场至少能容纳20家主机厂。注意,这里说的是主机厂,如果算上品牌,可能会更多。

可以盘一个基本面的分析,首先几家民营企业吉利、长城、比亚迪、奇瑞问题都不大,目前势头良好。长城的整体势头可能不如前几年,但是越野和皮卡的基本盘稳定,可以提供足够的现金流,还有折腾的资本,最差的结果也就是收缩成一个更加垂类的越野、皮卡品牌。

再来看外资品牌,特斯拉、大众、丰田,这几个是确定性比较大的。尤其是大众在中国市场四处出击,除了中国市场规模大的原因,还有在动荡的国际市场里中国市场带来的相对确定性,让大家敢于下注。这又是3家。

豪华品牌,BBA和二线品牌。将来的格局可能是3带2的逻辑,“BBA+雷克萨斯+沃尔沃”。理由很简单,前2个不用说,后三个只要母公司的确定性大,它们的确定性就大。

新势力蔚小理零。我觉得4家问题都不大。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蔚来的不确定性。我的感觉恰恰相反,蔚来有4个非常显性的优势:第一基础设施完善(充换电那一套东西);第二真的有技术积累(充换电标准,三电,整车底层OS这些);第三,蔚来有太多的人的利益牵扯其中(投资人和地方政府,还不止);第四品牌认知已经建立起来了(智能电动高端服务,蔚来独一份)。所以我觉得问题不大,最坏的结果就是蔚来不姓李,但大概率也不会发生(因为没了斌哥的蔚来没有灵魂)。

再来看国企,几个地方国资,上汽,广汽,北汽都在拼命折腾;三大央企重组还在进行中,不做评判。但还是会剩下来几家。

再加上华为系和小米。总体算下来中国市场20家的体量还是可以预见的。

汽车电子化之后赢者通吃最大的佐证就是手机。手机也是电子产品,实现了赢者通吃。我的理解是,汽车市场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都比手机大得多,产业结构非常复杂,市场化浓度也就没有那么多高,各方势力都在参与,而且周期也很长。这就使得最后结果的影响因素也更复杂。

而且我觉得以销量论输赢其实也有点过于极端,商业的本质就是算账,总利润=销量x单车利润。行业在刻意放大销量的价值,长城汽车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销量下滑了,但是利润上去了。再往前看,BBA在中国市场很多年的体量都维持在70-80万左右,但是活的很滋润。理想去年50万销量都盈利了。

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战局没有那么快固定。以目前来看,到2030年可能都不见得会分出胜负。

再说一个很多人可能遗忘的陈年旧事。20年前,奇瑞、吉利、长城这些企业刚起步的时候,行业讨论最多的是,这些民营企业没钱没技术没品牌到底到底还能活多久,还能剩几家,但今天回头看20年过去了,这些企业不但没死,反而成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中流砥柱。

啰啰嗦嗦就说这么多吧。或许是巧合,离开展馆的时候刚好抬头看到一副交织的画面。我脑子里突然有一个闪念,真的是一个旧时代崩塌了,而新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大幕。

(手机拍的有点糙)

来源:圆周智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