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原料到商品、从单品到产业、从本土到全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曾经散落田间的紫麦、大豆等土特产,正经历着价值蜕变。通过科技赋能深加工、龙头企业强链条、区域品牌聚势能,这个传统农业区县成功破解“土特产如何变身富民大产业”的乡村振兴课题,勾勒出现代农业产业集
从原料到商品、从单品到产业、从本土到全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曾经散落田间的紫麦、大豆等土特产,正经历着价值蜕变。通过科技赋能深加工、龙头企业强链条、区域品牌聚势能,这个传统农业区县成功破解“土特产如何变身富民大产业”的乡村振兴课题,勾勒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新图景。
在河北臻豆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豆食品”)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正演绎着“十八般武艺”:筛选后的大豆经低温脱腥技术处理,制成细腻的内酯豆腐;煮浆工序中提取的豆皮经冻干技术处理,成为即食休闲食品;豆渣通过提取技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原料。“我们的大豆综合利用率从传统加工的70%提升至98%,每吨大豆的附加值从2000元跃升至1.5万元。”该公司总经理赵建立介绍,折射出栾城区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含金量。
农产品深加工的转变始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石家庄市栾城区与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富硒产业研究院,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效益”转化。例如,富硒紫麦通过纳米粉碎技术制成高蛋白面粉,价格较普通面粉翻两番;彩色土豆经真空冻干技术处理,成为商超的热销零食;传统豆制品植入“科技基因”,“半干法”大豆处理工艺让豆浆粉常温保鲜达18个月。
数据显示,栾城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占比达5%,累计获得专利87项,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科技赋能下,栾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85%,远超全国68%的平均水平,形成“加工增值成链、科技渗透成网”的发展格局。
走进河北马家麦坊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家麦坊”)的烘焙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正将富硒紫麦面粉转化为80余种烘焙产品,而这些面粉的原料,来自周边5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我们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产业化联合体,农户负责种植、合作社托管服务、企业精深加工,每个环节都有合理分配利润。”在该公司董事长马建刚看来,产业协同模式,正是栾城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的关键一招。
目前,全区已形成18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集聚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0家,带动6万名农户融入产业链。在豆制品产业集群,12家加工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共享检验检测中心、冷链物流园和电商直播基地,实现“标准统一、品牌共塑、市场同拓”。联盟推出的“栾城豆腐”地理标志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出30%,仅腐竹单品的年销售额就突破2亿元。
更深远的链式反应在于三产融合。臻豆食品将生产车间转化为工业旅游基地,年接待研学游客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栾城集”区域公用品牌体验馆引入VR购物、网红直播等新业态,让紫麦酒、老杂面等土特产通过电商渠道触达全国200余个城市。2024年,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亿元,三产融合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5%。
在栾城区“栾城集”总店,统一标识的富硒农产品专区格外醒目:紫黑色的富硒紫麦面粉、金黄的富硒小米、包装精美的老杂面,这些曾经“养在深闺”的土特产,如今正走向全国。“我们通过‘政府背书+企业主创+市场运营’模式,将分散的土特产整合成区域公用品牌,解决了‘有产品无品牌、有品质无溢价’的痛点。”栾城区供销社副主任郝莹介绍,“栾城集”已收录210类产品,品牌溢价率达40%以上。
品牌建设的背后是全链条品控体系的构建。栾城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从种植端的富硒土地认证、加工端的HACCP体系认证,到流通端的冷链溯源,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2023年,全区8个富硒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栾城大豆”“栾城紫麦”入选河北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市场版图的扩张印证着品牌价值的提升。马家麦坊的馍片进入沃尔玛、永辉等全国连锁商超,年销量突破10万吨;石家庄鑫源饮品有限公司的豆浆粉成为永和豆浆、维维豆奶的核心供应商,间接出口额年均增长25%;通过“栾城集”电商直播,传统手工杂面创下单场销售额破百万元的纪录。
产业的跃迁离不开制度的创新。栾城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三权分置”改革,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零散耕地集中流转至富硒种植基地,使规模经营率提升至70%;设立2000万元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对农产品加工设备升级、技术研发给予30%补贴,仅2024年就撬动社会投资3.2亿元;出台《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划定5万亩核心产区,推行“硒含量检测+区块链溯源”的标准化生产。
更关键的是人才支撑。该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引进食品工程博士12名,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同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累计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带头人500余名。赵军海这样的“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其创办的石家庄市栾城区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富硒紫麦1.1万亩,更将种植技术输出到山西、河南等地,形成“栾城技术”辐射效应。
业内人士认为,从一粒黄豆的“全值利用”到一袋杂面的“品牌溢价”,栾城区的实践揭示出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层逻辑:土特产的升级绝非简单的包装改良,而是需要科技研发打破附加值天花板、产业集群构建抗风险体系、品牌运营重塑市场价值链条。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品牌+资本”的翅膀,当小农户嵌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曾经碎片化的土特产就能聚合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山区丘陵地区破解资源约束、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复制的“栾城范式”。
如今,栾城区的产业蓝图仍在拓展:总投资10亿元的豆制品产业园即将封顶;富硒功能农业科创中心进入主体施工;“栾城集”跨境电商平台正在对接RCEP市场。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由科技赋能、全链融合、品牌聚势破题的“土特产经济学”新篇章正在书写。
(张建霞)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