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栏语: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重庆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光明网重庆频道推出《光明师享荟》栏目,搭建思想碰撞、经验共享及学术交流的平台,聚焦立德树人实践,弘扬育人使命,展现
开栏语: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重庆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光明网重庆频道推出《光明师享荟》栏目,搭建思想碰撞、经验共享及学术交流的平台,聚焦立德树人实践,弘扬育人使命,展现师者担当。期待与重庆高校师生同行,以教育伟力点亮城市未来,以强国之志汇聚智慧星河,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教育篇章。以思想之光,照亮教育强国新征程!
本期受邀分享嘉宾:肖军,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重庆巴渝学者青年学者(省部级人才)、第四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为西南政法大学刑侦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评专委会理事,重庆高校影视人才数据库专家(重庆市委宣传部)。长期以来,从事法学、侦查学、国家安全学、影视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承担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
4月15日,我国迎来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十年间,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到“大安全”格局的构建,国家安全意识正从宏观战略层面逐步渗透进社会肌理。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认知度较高,却普遍对数据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关注不足。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非传统安全威胁正悄然融入日常生活,国家安全教育与宣传亟待与时俱进。
作为全国普通高校中首个挂牌成立国家安全学院的高校,西南政法大学多年来持续深耕国家安全学学术探索、学理创新与学科建设,不断发掘“国家安全护航中国式现代化”的西政动能。该校国家安全学院教授肖军,深耕国家安全领域研究多年,开辟了交叉学科全新的学术研究路径,也为国家安全教育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本期《光明师享荟》聚焦“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邀请他分享交流。
贴近生活:让国家安全意识“入心”
出国游玩带回国外植物种子当纪念品、给网友发送含地理信息数据的文件……这些行为看似平常,却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并不清晰。”肖军认为,战争、领土争端等传统安全威胁具有破坏性强的特点,极易引发公众警觉,而生物入侵、数据泄露等威胁具有隐蔽性、滞后性,且涉及网络算法、基因编辑等专业壁垒,导致公众“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在未爆发重大事件时难以察觉,甚至“无感”。
如何让公众对非传统安全从“无感”变为“有感”?“关键在于让非传统安全‘可见、可感、可参与’,将抽象风险转化为具体生活场景中的防范意识。”肖军认为,贴近百姓生活的宣传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在重庆,由西南政法大学学生主导的重庆市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便是生动实践。自2019年3月成立以来,宣讲团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宣讲800多场次,3000余名学生参与宣讲,足迹遍布25 个省份。他们走进学校、社区、工厂、田间地头,以舞台剧、短剧、歌曲等形式,通过“快递单泄露个人信息”“生物入侵案例就在你我身边”等贴近生活的场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国家安全知识。
为提升宣讲实效,宣讲团成员持续精进宣讲能力。在西南政法大学刑侦剧研究中心,他们剖析影视剧中网络攻防、生物犯罪等典型案例,直观展现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既充实理论知识,又积累案例素材,让宣讲内容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肖军认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需结合时代特点,宣讲团将结合最新时事热点设计宣讲方案,不断更新内容与方式,让国家安全理念深植人心。
构建共识:让安全意识成为全民自觉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自2014年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来,国家安全体系已从传统的政治、国土、军事安全,拓展到包含经济、文化、科技、网络、生物等在内的20个领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屏障。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宏大布局下,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筑牢全民安全意识防线的关键。”肖军认为,只有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系统的宣传教育,才能让“大安全”理念深入人心,使每个公民深刻认识到国家安全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联,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维护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要求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培训体系,教育部也曾在2018年提出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下,国家安全教育要构建起从小学到大学的阶梯式培育体系。”肖军表示,需要通过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与递进,形成连贯的国家安全教育脉络。
“比如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趣味性为主。”肖军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要通俗易懂,通过具象化、游戏化的方式建立“安全关联感”,在课本编辑上选用偏口语化、趣味性的表达。在高等教育阶段,则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增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国际安全形势接轨,鼓励学生了解国际法律与规则,培养国际视野下的安全意识。
从街头宣讲到课堂教学,十年间的国家安全教育实践,正见证着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的范式转变。当每个公民都能在快递拆封前想到“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发言时自觉遵守“信息安全边界”,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主动启动“风险报告机制”,国家安全的根基就越扎越牢。
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不是终点,而是全民安全素养提升的新起点——在“大安全”格局下,每个人都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肖依佩)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