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短30天内,3次房颤突袭,每次持续六七个小时。发作时,心脏就像失去控制的陀螺,在胸腔里狂跳,我坐立难安,满心烦躁。最煎熬的是,哪怕只是从卧床状态突然起身,眼前都会瞬间金星乱冒,满眼雪花,仿佛被黑暗吞噬。反复服药却不见好转,频繁的发作让我终于下定决心,接受手术
把心脏托付“接班人”
淄博市中心医院东院胃肠外科 刘志民
两年前,心房颤动如不速之客闯入我的生活。经过3个月规范治疗,心律刚恢复平稳,一个月前,这份平静却被再次打破。
短短30天内,3次房颤突袭,每次持续六七个小时。发作时,心脏就像失去控制的陀螺,在胸腔里狂跳,我坐立难安,满心烦躁。最煎熬的是,哪怕只是从卧床状态突然起身,眼前都会瞬间金星乱冒,满眼雪花,仿佛被黑暗吞噬。反复服药却不见好转,频繁的发作让我终于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
踏入东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张娟、祁佳医生与耿英杰护士长带领的医护团队,用细致入微的关怀,抚平了我对心脏手术的恐惧与不安。令人感动的是,她们在完成整整20台手术后,仍以饱满的热情为我进行这最后一台手术。
躺在12楼的手术床上,熟悉的环境让我百感交集。这里曾是我挥洒汗水的工作岗位,无数患者在我的帮助下重归正常生活。而此刻,我却以患者的身份,体验着他们曾经历的一切。手术团队全员身着厚重的防护装备,铅帽、颈领、腰围将她们原本纤细的身形包裹得臃肿不堪。难以想象,在一天20多台手术的高强度工作下,穿着40多斤重的铅衣,他们究竟是凭借怎样的信念,才能如此废寝忘食、日夜坚守。
冰凉的消毒液擦拭在皮肤上,让我原本紧绷的心渐渐平静。温柔的女声耐心叮嘱着术中注意事项,指导我如何配合。局部麻醉时,轻微的刺痛转瞬即逝。当造影剂注入血管,右下肢瞬间传来剧烈的紧绷感和疼痛,但这痛苦也如昙花一现。手术医生熟练地操作着导管,经下腔静脉精准进入心脏,迅速找到病变通道,诱发房颤。那一刻,心脏剧烈颤动,大脑充血,右肺与右背传来灼痛。我紧紧握拳,全身肌肉紧绷。“如果很痛就说出来。”耳边传来轻柔的安慰。我咬着牙回应:“我能坚持!”祁佳医生鼓励道:“刘主任真勇敢,一声都没吭!”随后,手术室里只剩下射频机器的嗡鸣,和医生们专注的指令声:“好,就这里,能量调到30、40。”
「READING」
手术台的心电监测仪发出规律的“滴滴”声时,我正盯着X线机的球管数数坚持。那些在铅衣里蒸发的汗水,那些被射线亲吻过的甲状腺,那些因长时间保持操作姿势而变形的颈椎,突然都有了新的注解。当作为医生的体温通过导管传递到患者的心脏,当两种身份在X光下交融,我终于明白:所谓医者仁心,不过是让技术带着人的温度,在血脉里完成最精准的抵达。
40分钟的紧张对峙后,手术圆满结束。我再次战胜了病魔,迎来了生命新的曙光。这次特殊的经历,不仅让我重获健康,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医者的艰辛与坚守,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此时此刻,监护仪上心跳65次的绿色数字,是献给所有铅衣战士的情书。
淄博日报
记者述评
从“医脉赓续”中看“代际托举”
2025年4月30日3版
一台持续40分钟的射频消融手术,因“医者”与“患者”的身份重叠,成为透视当代医疗体系代际传承的鲜活样本。
淄博市中心医院退休返聘老专家、原东院胃肠外科主任刘志民,在经历房颤反复发作后,毅然选择将自己的心脏健康托付给院内后辈。
刘志民的选择,本质是对医疗信任的深刻诠释。作为一位从业40余年,完成数千例手术的资深医者,他深谙手术风险与团队容错率的关联。选择本院手术,实则是将自身职业生涯积累的医学判断力,转化为对年轻团队技术实力的“背书”。这种信任,源于对射频消融术临床数据的客观评估,以及对应急预案、团队配合等软实力的隐性考察。
从执刀者到受术者的身份转变,让这台手术具有特殊象征意义。曾经,刘志民在这个岗位上帮助无数患者重归正常生活;如今,他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后辈,看着他们延续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术中,年轻医生精准操作导管时展现的专业素养,与老专家强忍房颤痛苦配合手术的默契,构成两代医者之间无言的传承对话。
这段手术案例,还诠释了退休返聘制度在市中心医院医疗体系中的独特价值。近年来,医院通过科学返聘机制,构建了一个多赢的人才生态:乳腺甲状腺外科李良、耳科张增、重症医学科王世富、儿科马立吉等老专家得以持续发挥丰富经验和专业智慧;年轻医生获得了近距离学习的宝贵机会,在临床实践中快速成长;患者享受到融合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的优质医疗服务患者。专业知识在代际托举中持续增值,最终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当监护仪上的心律最终恢复平稳,这台手术的价值已超越治愈本身。它展现的代际信任与技术托举,正是淄博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