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的脉搏正随着亿万人的指尖跳动——热搜榜上,每一个词条都是时代情绪的切片:明星恋情引爆的"爆"字背后,是娱乐至死的集体狂欢;突发的社会新闻以黑马之姿抢占头条,折射公众对真相的焦虑与渴求。
互联网的脉搏正随着亿万人的指尖跳动——热搜榜上,每一个词条都是时代情绪的切片:明星恋情引爆的"爆"字背后,是娱乐至死的集体狂欢;突发的社会新闻以黑马之姿抢占头条,折射公众对真相的焦虑与渴求。
从娱乐八卦到社会事件,从国际新闻到民生话题,每天打开网络社交平台,热搜榜里流量与争议齐飞,共情与撕裂并存,三分钟的热度可能改写舆论风向。
当你还沉浸在“卖惨”情绪的反转热搜之中时,某明星的绯闻八卦、某离奇的突发事件又来了,你的注意力瞬间又被手机和新的信息流吸引了过去。信息的获取、经验的构建似乎都不自觉地跟着“热搜”走。
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数字新闻业与新闻用户以激进的方式重塑着对方的面貌:新闻业的介入影响着大众的信息习惯,为用户的日常生活设置议程;用户则以自身的参与实践为新闻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议题,并定义着社会生活的总体节奏。
《介入日常:数字时代的新闻用户研究》
田浩 著
刘畅 责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8月
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 truth)定为当年的年度词汇。“后真相”强调,相较于客观事实,新闻用户在接受新闻内容的过程中更乐于诉诸情感及个人既有的态度。这一术语的生成逻辑与适用性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不可否认的是,“后真相”对于用户主动性的强调,以及对于用户的情感体验与参与行为在数字社会中重要地位的确认,反映了学界对于数字信息环境下新闻用户接受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困惑。
相关困惑直接来源于新闻业所面临的剧烈的数字化转型。传统新闻业赖以生存和演进的基本逻辑被数字技术极大地破坏和重塑了,由数字性衍生而来的一系列文化规律正在取代新闻生产社会学所归纳的那些组织与文化因素,成为支配新闻实践的新动力体系。
数字媒体环境成为新闻业发展与转型的主要场域,不但在实践层面为新闻的生产、流通与接受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认知框架,也意味着传统的新闻价值体系需要重新被审视,并被赋予数字时代的基本特性。这要求研究者秉持着流动化、智能化和复杂化的视角来观察数字时代的新闻业态。
与之相关的是,新闻用户日渐成为数字新闻生态下的积极行动者。主动的用户不仅是新闻内容的接受者,更是新闻意义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这为数字时代的新闻实践设定了基本的关系情境。
经典的传者与受众的二元关系被极大地消解,既体现在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边界与权威受到数字技术的挑战而不断模糊化,也源于用户固有的认知和情感结构在数字信息环境下被显著放大。数字新闻用户的接受行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报或看电视,其接受体验也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新闻了解社会事实。
个体情感在新闻接受环节的外显意味着新闻信息价值的相对降低和情绪价值的极大提升,为传统意义上的“理解新闻”增加了日常性。新闻机构出于竞争压力,日益重视用户的接受习惯,通过将个体情感纳入生产逻辑,数字新闻逐渐成为一种体验产品。这要求研究者重新审视过去基于理性假设所形成的各种新闻认识论。
由于用户正在成为最重要的新闻实践主体之一,数字新闻用户理论的创新与拓展就需要立足于对用户的情感结构、认知习惯和行为逻辑的准确解释。为了达成研究目标,研究者需要立足于由数字化与情感化催生的一系列新闻业态的变化,基于当下鲜活的用户参与实践,形成问题意识,并开展有意义的理论化工作。本书认为,当前针对数字新闻用户参与实践的研究应当遵循两条核心逻辑。
其一,用户的新闻参与行为是涵盖心理维度与行为维度的复杂现象。
讨论这一现象必然要涉及对用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的深度描摹,尤其是对复杂的用户行为选择进行综合性的观察。由于用户的新闻参与是一种跨越了技术基础、心理状态、新闻规范与社会文化的复杂机制,因此,研究者难以通过单一的技术或行为视角捕捉和阐释新闻参与的全貌。
倘若研究者未能充分考察这些因素,就会忽略或误解新闻用户不透明的参与所导致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研究者有必要从社会建构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于涉及新闻用户参与行为的社会文化要素与个体特征进行充分的考察。
其二,新闻参与处于用户与新闻内容的交互过程,具有高度连带性和语境化特征。因此,对于新闻用户参与行为的探析,是以整个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为背景的。研究者需要扎根数字时代新闻业的本质变化来理解新闻业之于社会大众的核心价值。
用户新闻参与的勃兴暗示着新闻业的主流实践从对事实的表述转型为对用户行为的呼吁性行动。这呼唤着一种新的数字新闻实践价值。新闻业与新闻学研究都应当因应这种变化,更加认真地考察新闻用户所扮演的介入性角色,针对新闻用户的参与行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事实上,新闻机构已经很大程度地“在路上”了,它们早就尝试通过分析用户的特征来提供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新闻内容。这也进一步要求新闻学研究超越行为主义,扩大对用户参与行为的情感和文化维度的分析。
上述两条核心逻辑事实上为研究者提供了针对当前新闻用户研究的优化方案。总体来看,研究者可以从转换研究视角、提倡过程性研究和立足本土经验三个角度发展数字新闻用户理论。
首先,既有研究已经承认数字环境下的新闻用户通过参与行为积极地影响着新闻业态,因此,对新闻用户的主动性进行描摹与归纳存在必要性。但是,大量研究始终将用户视为新闻业的终端,对其参与行为和社会影响的经验分析不足,一些研究甚至脱离用户谈用户,描摹一种“想象的用户”观念,从而落入效果研究的窠臼。
本书尝试转换研究的中心视角,从新闻用户的日常经验出发,深入用户的行为逻辑,将用户对新闻生态和文本内容的感知与体验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探析以新闻用户为中心的新闻参与机制和新闻接受规律。这一视角尝试摆脱效果视角的局限,更加准确地解释新闻用户的行动逻辑。
其次,用户的新闻参与行为无法摆脱数字媒体平台的约束,因而呈现出固定、具体、普遍等特征。这些具体的行动包括新闻搜索、新闻点击、新闻点赞、新闻转发、新闻评论、新闻生产等。这就天然地带来了在用户的参与行为与某种动机之间建立联系的研究倾向。研究者们总是倾向于量化用户行为,对用户行为进行去语境化的处理,继而开展多维度的分析和检验工作。这造成了用户行为研究领域内解释性视角的缺失。
本书尝试对新闻用户的参与过程进行系统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说明用户在日常情境中的行动逻辑与参与特征,并以综合性、流动性的视角开展理论的建构工作。
最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数字新闻学研究成果仍然以欧美国家为主,基于中国经验的原创理论较少。大多数通常被认为具有开创性的研究都是由欧美学者完成的,国际上的数字新闻学研究仍然倾向于从欧美主流分析框架中寻求问题意识和理论方向。这导致数字新闻学研究的多数概念与经验都明显地缺乏对中国现象与中国业态的解释力。
中国社会的数字化进程正蓬勃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因此,立足本土经验,提出本土解释框架,建立不同研究语境下生成的理论话语的平等对话,也是本书的一个目标。
研究者有必要立足于中国数字新闻业的发展前沿,对数字新闻用户的新闻参与机制进行经验研究,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新闻用户研究的主要经验,并进一步寻求建立与全球数字新闻理论前沿发展的对话机制。
*文本来源:《介入日常:数字时代的新闻用户研究》绪论,有删减。
用户的支持与批评是新闻业所面临的特殊变量,各类数字技术的普及化发展更使其作用昭著。数字媒体生态下用户的参与实践对于理解新闻全过程的内在逻辑与核心机制,新闻用户的多维度转型以及数字新闻文化的现实指向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本书将理论探讨和经验分析置于新闻业与用户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之下,渐次铺陈出数字时代新闻用户研究的社会背景、理论视角、理论目标、代表性实践、革新效应与具体影响机制。本书首次系统性地将用户的参与实践纳入数字新闻学理论视野之中,构建起数字新闻用户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观念体系,是对我国当代新闻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与创新。
通过借鉴与审视经典新闻研究中各类研究成果,以及收集与分析一手经验资料,本书围绕“情感主动性”“介入性”两个关键词来解读数字新闻业如何介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并与更为广泛、真实的信息生活治理和数字社会建设展开对话,呈现出相关领域的思想性、广博性与趣味性。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