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团队在固碳轻质土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岩土工程学报》。论文链接:刘松玉, 张翔, 蔡光华, 等. 固碳轻质土制备方法与物理力学性能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近日,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团队在固碳轻质土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岩土工程学报》。论文链接:刘松玉, 张翔, 蔡光华, 等. 固碳轻质土制备方法与物理力学性能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01成果简介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岩土工程领域正面临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的重大挑战。传统泡沫轻质土虽具备优良的力学性能与施工便捷性,但依赖波特兰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其生产过程不仅消耗大量能源与资源,还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CO₂)气体(生产1t水泥约排放0.95tCO₂)、粉尘、烟尘以及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是CO₂排放的重要来源。寻求低碳环保、可替代水泥的固化剂来制备泡沫轻质土,对岩土工程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破解这一难题,刘松玉教授团队基于氧化镁(MgO)碳化固化原理,首次提出固碳轻质土(Carbon Sequestration Lightweight soil, C-LS)制备技术。以MgO和工程废渣土完全替代水泥作为固化材料,创新性地使用CO₂泡沫替代传统空气发泡,直接大幅吸收固定CO₂,固碳的同时消纳固废,实现材料性能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通过开展室内试验研究,揭示了MgO掺量、湿密度、水固比和碳化时间对C-LS物理力学性能与固碳效果的影响规律,论证了C-LS技术的轻质、高强、低碳的优越性。
本研究首先提出了C-LS的室内制备方法(见图1):①试验前将土晒干、粉碎和烘干,将MgO和干土按照称量好的比例搅拌均匀,按设计好的水固比添加自来水至固体混合物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成浆液。②同时制备CO₂泡沫,用改装的空压机与CO₂气瓶相连接,将发泡剂与水按1:40的比例混合,制备密度为50kg/m³左右的CO₂泡沫。③将CO₂泡沫加入浆液中直至达到设计的湿密度,制备C-LS浆液。④将C-LS浆液浇筑入模具中,制样完毕后48小时之后脱模,然后按照设计时间进行养护。
C-LS的制备配合比和养护条件如表1所示。研究揭示了MgO掺量、湿密度、水固比和碳化时间对C-LS物理力学性能与固碳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优配比(MgO掺量50%、湿密度800kg/m³、水固比0.65),如图2所示,其28天抗压强度可达1.18MPa,碳化养护5天后强度可达1.86MPa。C-LS在一般条件下至少可固碳约65kg/m³;在碳化时间延长至5天的情况下,C-LS试样的CO₂固碳量显著提高,固碳量增至160kg/m³。
图3为C-LS的微观结构模型示意图。MgO、土和水混合后,MgO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OHˉ),形成碱性环境;随后加入CO₂泡沫,CO₂泡沫遇水溶解生成碳酸根离子;由于酸碱中和反应,碱性环境会促进碳酸根离子的生成,提高CO₂泡沫的溶解度,使镁离子 (Mg2+)与碳酸根离子充分发生碳化反应,生成一系列碳化产物,包括水碳镁石、球碳镁石和三水碳镁石;此外,MgO为内部的碳化反应提供了活性位点,可以使得C-LS内部的碳化反应持续发生。与传统的MgO碳化固化技术相比,C-LS内部CO₂泡沫的碎裂就可以发生碳化反应,形成C-LS强度,外部加速碳化可以进一步提高C-LS的强度。
固碳轻质土(C-LS)技术不仅满足公路路基等工程填筑强度要求,还可大规模消纳工程渣土和固定CO₂。相较传统泡沫轻质土,其制备全流程实现“碳源→碳汇”的转变。刘松玉教授团队前期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发表了“蛇纹石基固碳轻质土制备与物理力学性能研究”论文(链接:https://rockmech.whrsm.ac.cn/CN/Y2025/V44/I2/472),采用CO₂作发泡气体制备蛇纹石基固碳轻质土(S-LS),提出了蛇纹石基固碳轻质土的制备和设计应用方法。团队研发的系列固碳轻质土技术在交通、市政、地下空间等领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为岩土工程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全新路径。
作者简介
来源:固废利用与低碳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