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农业新质生产力”壮大谭坝社区集体经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15:00 2

摘要:2020年,谭坝社区集体经济复耕53亩撂荒地发展农业种植,并先后投资134万元购买农机设备和厂房,种植面积从53亩扩大到现在的700余亩。5年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给谭坝的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变化?

眼下正值春耕,渠县各地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渠县文崇镇谭坝社区春耕有了新变化,农机手负责农田翻耕,无人机负责施肥、播种。

2020年,谭坝社区集体经济复耕53亩撂荒地发展农业种植,并先后投资134万元购买农机设备和厂房,种植面积从53亩扩大到现在的700余亩。5年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给谭坝的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变化?

无人机高效作业

“这片田就是昨天用旋耕机翻出来的,还没有灌水,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今天得撒上稻种。”4月20日,谭坝社区文书、无人机飞手王世军来到田边,将水稻种子倒入农业植保无人机种子箱,再在遥控器上设定好参数,这台载着60斤种子的无人机飞到指定地块,沿着预设的航线开始匀速播种作业。在遥控器上,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已作业的亩数以及剩余种子重量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

王冬青(左一)和王世军(右一)给无人机加肥料。

“今天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给15亩田撒了450斤肥料、60斤水稻种子。”王世军说,“无人机大大提升了耕作效率,如果用人工的话,这些工作要3个人花1天的时间。”

“种子播得很均匀。”无人机作业完毕,谭坝社区副书记王冬青走到田里,仔细察看种子和肥料的播撒情况,“拖拉机耕一天的田,无人机一个小时就播完了。现在肥料和种子分开播,如果按照比例混合后一起播,效率更高。”

今年,谭坝种植了玉米500亩,小麦67亩,计划种植水稻150亩,其中无人机直播水稻100亩。

村集体精明算账

“现在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劳动力也越来越难找,农业机械化是必须要走的路子。”谭坝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晓华说。

回顾谭坝发展集体经济的历程,购买农机一直贯穿其中。刚起步时,为了延长水稻产业链条,购买了打米机、色选机;为了减少人工晾晒,购买了烘干机;为了解决仓储问题、发展榨菜产业,购买了厂房……这5年,谭坝在农机和厂房的采购上,共投资134万元,其中中省扶贫资金100万元,谭坝社区集体经济支付34万元。

拖拉机翻田。

去年,谭坝购买了拖拉机,社区1组组长欧世清主动报名、经过半个月培训成为农机手;今年,谭坝又购买了农用无人机,社区文书王世军经过培训成为了无人机飞手。

“如果请外面的农机翻田,每亩价格是130元至150元,无人机施肥播种是8元至10元。现在拖拉机和无人机是我们自己的,成本很低,预计一年可以节约人力成本5万元左右。”王晓华说。

去年,集体经济还把烘干机进行了升级,将原本用油的烘干机置换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烘干机,并购买了一台新烘干机。“现在我们是两台烘干机,烘干的效率提高,烘干一斤粮食的成本从1.05元降低到0.06元左右,而烘干的市场收费是每斤0.1元,有了利润,我们就可以接外来的烘干业务。”王晓华说。

多元化的集体产业

往年,每逢春耕秋收,王晓华都会“脱一层皮”。找不到人栽秧割谷,王晓华就号召村支两委班子和家人上阵。没人愿意打药施肥,王晓华就背着打药器钻进了玉米地。但是今年春耕,王晓华却一点不担心。

无人机播种。

“以前春耕秋收要到处找人、找机器,有了农机就从容得多了,加上村里的劳动力都愿意在集体经济的产业里务工,地里不同的活儿都有专人负责,就不用我去地里盯着了。”王晓华说。

在农机设备的助力下,谭坝社区产业也从最初的种植水稻,发展为玉米、水稻、蔬菜、小麦等多元化种植。

“无人机除了播种、施肥、打药,还可以搞运输,因为我们这台无人机可以载重60公斤。”王世军说。今年,谭坝还计划在巴河边栽种2500株巨黄竹,上午王世军在田里播水稻,下午用无人机运送竹苗。

来源:涨停先知大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