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媒接二连三发声,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明确释放出三个信号,这些信号意味着商界的风向真的变了。
文 | 小娱侃圈
编辑 | 芒果粉
短短时间内,格力和京东两大商业巨头先后被官媒点名批评。
董明珠一句“海归派有间谍”直接把格力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京东因为外卖业务“二选一”的争议也被官媒敲打。
乍一看这两件事没啥关联,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中国商业生态正在发生的变化。
官媒接二连三发声,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明确释放出三个信号,这些信号意味着商界的风向真的变了。
董明珠在公司内部股东大会上直接表态,说以后格力招人,海归一概不用,为什么呢?她觉得海归里头可能混着间谍。
公司又没本事一个个去甄别,干脆一刀切,只用国内高校培养的人,这话被人偷偷拍下来发到了网上,网友们立马分成了两派。
支持她的人觉得,企业考虑安全很正常,毕竟这些年企业泄密的事儿不少,格力自己就吃过亏,有海归高管离职时把高精度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偷走,还想卖给境外。
在芯片设计、工业软件这些涉及核心技术的领域,万一出点岔子,损失的不只是钱。
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层面,所以站在企业角度,为了保险起见谨慎用人,好像也说得通。
但反对的声音更多,不少网友觉得,因为个别负面案例就给整个海归群体扣帽子,这太不公平了。
现在全球化程度这么高,人才流动很正常,海归里有不少专业能力强、又爱国的优秀人才,这么“一刀切”,明摆着会让企业错过很多好苗子,长期来看肯定影响发展。
其实从行业数据也能看出问题,现在制造业转型关键时期,工业软件、芯片设计这些领域,海归人才占比差不多有四成。
再看格力过去三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一直卡在百分之三点五上下,而老对手美的早就把研发费用率提到百分之五了。
比格力高出一大截,这么一对比,就能明白为啥美的在新业务上越跑越快,格力却有点跟不上趟了。
格力还守着“只用自己培养的人”这种老路子,智能家居这些新领域的专利布局也跟不上,“空调一哥”的地位自然就被挑战了。
反过来看京东,在智能仓储、社区团购这些新业务上,大胆引入海外顶尖院校的人才,搞“土洋结合”的研发团队。
效果也很明显,即时零售业务每年增速能达到百分之二十八,这一对比就很清楚了:企业想要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的人才战略必不可少。
官媒批评格力,说白了就是提醒企业,别再抱着老观念不放,得建立更包容的用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才能在竞争里站稳脚跟。
无独有偶,京东公开指责竞争对手用“二选一”手段,强迫骑手站队,这事儿在网上也吵得不可开交。
一部分网友觉得京东敢站出来揭露行业乱象,挺有勇气的。
外卖行业“二选一”不是一天两天了,某头部平台靠着独家协议,控制着七成以上的优质商户资源。
骑手接单没得选,行业月流失率都到百分之十五了。
这种做法既损害骑手和商户的利益,也阻碍整个行业发展,确实需要有人打破这种局面。
但也有人质疑京东的动机,他们觉得,京东自己说不定也在用类似手段抢市场,不过是打着“正义”旗号为自己谋利。
企业竞争不能光靠互相指责,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得整个行业一起参与,共同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
官媒对这件事的批评,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监管部门对市场秩序的管控会越来越严。
看看新能源汽车行业就知道,宁德时代开放专利授权,和比亚迪共建换电标准,蔚来和长安一起搞充电网络。
大家通过资源共享、标准共建,把中国新能源车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做到了六成以上,这说明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谁能垄断更多资源。
而是谁能创造更大的生态价值,企业必须抛弃“赢家通吃”的老想法,转向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这两件事不仅暴露了人才和竞争层面的问题,也把企业品牌塑造方面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董明珠言论引发的风波,让人重新思考企业家形象和企业品牌的关系。
有人觉得董明珠个性鲜明,敢说敢做,给格力品牌带来了独特的魅力,直播带货的时候,她一个人就能带动九成销售额,可见个人IP的影响力有多大。
但也有不少人担心,格力现在把品牌和董明珠绑得太紧,其实是在走钢丝,一个企业家再厉害,也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
只要董明珠一句话引发争议,格力的口碑立马跟着掉链子。
就拿智能家居来说,格力这几年在这块迟迟打不开局面。
很多人分析就是因为品牌太依赖董明珠个人风格和决策——大家都盯着她一个人,团队创新的活力被压制,转型的动作也放不开手脚。
这种“一人扛大旗”的模式,短期看能博眼球,但长期肯定撑不住,毕竟市场天天在变,光靠一个人的想法,根本跟不上节奏。
相比之下,京东的品牌塑造思路就更符合当下趋势,从给骑手建立医疗保障基金,到推出绿色包装的“青流计划”。
从刘强东个人形象宣传,到建立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京东正在打造一个包含产品、服务、社会价值的综合品牌形象。
现在六成以上的Z世代消费者买东西,都会把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纳入考虑。
这说明消费者的需求变了,企业品牌建设也得跟着升级,京东这套打法,明显更加符合当下市场的口味。
从格力到京东,官媒的批评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新的商业环境下,企业要想活下去、活得好,必须做出三个关键转变。
第一在人才战略上,得放下偏见,建立科学的用人标准,既要积极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也要重视内部培养,打造一支多元化的人才队伍。
第二就是经营理念上,必须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别总想着用歪门邪道抢市场,要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建设,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第三就是品牌建设方面,不能只盯着产品,得把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第四就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技术创新,塑造有温度、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
商业规则正在重新洗牌,企业面临的不只是市场竞争,更是发展理念的大变。
那些能顺应国家战略、重视社会价值、主动拥抱变化的企业,才能在新秩序里脱颖而出。
跟不上节奏、死守旧模式的企业,早晚会被时代淘汰,这场商界变革已经开始,企业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在浪潮中稳步前行。
来源:小娱侃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