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7日晚,有网友在刀郎深圳演唱会现场抓拍到一名在路口指挥交通的女交警。因其出众的外貌和温柔的执法语气,网友们联想到《疯狂动物城》中的“朱迪”,并赋予其“兔子警官”的称呼。相关话题“深圳兔子警官爆火出圈了”也冲上热搜。
□陈馨怡(复旦大学)
4月27日晚,有网友在刀郎深圳演唱会现场抓拍到一名在路口指挥交通的女交警。因其出众的外貌和温柔的执法语气,网友们联想到《疯狂动物城》中的“朱迪”,并赋予其“兔子警官”的称呼。相关话题“深圳兔子警官爆火出圈了”也冲上热搜。
这一事件与2024年杭州女警的走红故事如出一辙,甚至连“兔子警官”的称呼都未改变。然而,从杭州的“兔子警官”到深圳的“兔子警官”,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营销女警的温柔,成了一个职业乃至一座城市的宣传方式?
不可否认,这次宣传是顺势而为的结果。公职人员形象等优质内容的产出,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无疑都是一个良好的宣传抓手。同时,这一宣传对象的选择,也是城市向社会文化妥协的结果。在这个视觉主导、好奇心驱动的时代,人们更期待看到美好外表与优秀品质的叠加,或是与固有认知形成反差的画面。而所谓的“兔子警官们”,无疑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于是,她们成为了视线的焦点,也成了城市宣传的首选。
但宣传本身合理,并不等同于具体宣传措施合理。“兔子警官”单薄的内涵与后继无力的宣发举措,都让它最终成为强化刻板印象、简化职业认知的牢笼。
一方面,温柔可爱的标签固化了公众对女性执法者的传统期待,乃至刻板印象。虽然“兔子警官”的萌系人设拉近了警民距离,但极有可能强化“女性执法人员应以亲和力而非专业权威性示人”的印象。
另一方面,“兔子警官”的宣传也在潜移默化中简化公众对职业价值,甚至是职业本身的认知。如今,对警察的宣传大多集中在“亲民”这一点上,热衷于呈现警民之间的温馨互动。这类传播虽有助于改善警察形象,但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冲突与风险,让执法变成具有娱乐性质的萌趣互动,导致公众对执法复杂性的认知愈发片面。
同时,这种营销方式还让越来越多人将警察的认知简化为“美丽可靠的热心肠”这种近乎人设表演般的定位。在深圳“兔子警官”的执勤画面爆红后,网友讨论的焦点广泛集中在她的外貌与性格上,甚至出现了“交警是否需要颜值门槛”的争议,完全偏离了交通疏导成效这一职业核心,也脱离了宣传的初衷。
诚然,这样的宣传并非毫无价值。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一定是“兔子警官”?当流量散去后,除了温柔与外貌,公众还能记住什么?
因此,职业乃至城市的形象传播不应止步于制造“网红”,而应在亲民的外壳下传递更深层的价值——既要展现个体打破职业桎梏的多元可能,也要重塑公职人员兼具专业性与人性关怀的完整画像。
来源:百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