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社会,由于过多的化石燃料的排放以及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等,已经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温室效应,现在冬天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冷了,而且在加上各种保暖措施做得好,冬天的寒冷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在现代社会,由于过多的化石燃料的排放以及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等,已经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温室效应,现在冬天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冷了,而且在加上各种保暖措施做得好,冬天的寒冷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但是,在北宋以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度过的呢?贵族家庭可能还好说,而“路有冻死骨”则是揭露了寒冬时节贫苦百姓的悲哀:没有钱取暖,只能在冷风中等死。
首先就衣着方面来说,早期虽然没有棉花,但是有钱的士族豪绅,可能会选择穿着珍贵动物皮毛来御寒,比如说鹿皮、羊毛等材料制成衣物和被子,这甚至于比后来的普通的棉袄来的暖和得多。
贵族们虽然没有棉被,但是却用上了一种类似于棉被的御寒神器“丝衾”,其构造结构跟棉被大致相似,不过只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丝衾更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羽绒被。
所谓“丝衾”,就是用丝绸做被套,然后在里面填充鸭绒或者是鹅绒等较为柔软保暖的动物绒毛,达到防寒保暖的目的,早在《诗经》中就有“衾”的描述了,“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其次在取暖设施上,贵族们更是在取暖方式上别出心裁,有的使用汤婆子、脚婆、锡夫人,有的为了防寒就将花椒捣碎后涂在墙上,来增加保暖效果,门第比较低的可能会使用朝廷发的木炭取暖。
那时候官员发薪水并不仅仅是只有俸银,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说薪炭、大米之类的,那些比平民百姓好一些的低阶官员,可能就指望着这些来度过寒冷漫长的冬天。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花费重金制造火墙和地暖进行取暖,主要是通过在墙体和地面下铺设烟道,利用烟热气来供暖,不过这种这种取暖设施在一般的士族豪绅家中并不常见,多见于皇宫以及勋贵人家。
这种火墙取暖的方法是秦朝时开始出现的,这也是后来暖气取暖方法的借鉴来源,据了解,考古学家曾经还在咸阳宫遗址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这也证实了此时确实就已经有这种御寒方式了。
对于古代的达官显贵来说,四次小冰期的酷寒与他们相距甚远,在里三层外三层的复杂建筑的包裹中,只要他们不出去,难不成风雪冰雹还会自己生了意识进屋子里面来么?
而且像他们这样的士族豪绅,什么绫罗绸缎、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也可以通过饮食结构来御寒,比如说喝热酒、吃羊肉等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的温暖。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像动物皮草那样珍贵的御寒衣物是可望不可即,就算普通的猎户真的猎到了珍贵动物的皮毛,第一反应也是将其卖掉换取其他的生活用品,亦或是将其献出去做顺水人情。
在棉花没有用作制衣原料的时代,普通人的衣服都用麻或者葛制成,俗称为“褐衣”,这种衣服的质地非常的粗糙,而且还比较透气,在夏天穿或许还比较凉快,但是冬天想要用这种衣服来御寒就实在是不太现实。
除此之外,在宋代或许是由于改进了造纸术的缘故,人们就发现用一种特殊的藤条为材料制成的纸张不仅坚韧,还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暖性,于是人们就开始用这种特殊的纸张制作保暖衣物,并将其命名为“纸裘”。
由于制造成本低廉,所以这种保暖衣物的价格,远比皮草衣服要便宜的多,所以在普通百姓之中非常的受欢迎,成为宋代普通百姓冬天最重要的出行衣物,到了南宋,甚至连朝廷也会向民间发放纸衣以示皇恩。
而这样的纸除了制作衣服之外,还会用来制作类似于现代被子的“纸衾”,据了解,当时南宋诗人陆游就收到了好友朱熹送的“纸衾”,还写下了《谢朱元晦寄纸被》来感谢友人。
在取暖设施上,稍微家境好一些的普通百姓会选择在家中烧火炕,用来取暖,家庭环境比较差一些的可能会使用泥糊的泥火盆,来进行取暖,毕竟寒冷的冬季如果单靠自己硬抗的话可能会比较难。
况且当时医疗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生病对于贫苦百姓来说是非常奢侈的,一次普通的小感冒,就可能夺取他们微弱的生命,而且生病了之后,没有钱进行医治的话就是干坐等死。
更为糟糕的是,木炭对于某些普通家庭的人来说,也是属于比较奢侈的取暖设施,这一点可以从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窥见一斑,他们只想拿着这些取暖设备来换取吃食和钱财。
平民百姓在那个时代住的还是茅草屋,因此除了烧火保暖之外,还要特别留意不能将自己家的房子烧着,否则没有屋子的遮掩,或许会加快这些人在寒风中冻死的进程。
既没有厚衣服进行保暖,又没有炭火进行取暖,但是不要低估了普通人活下去的信念,为了防寒保暖,普通百姓还萌发了其他方法,比如说借蹴鞠运动来取暖等等。
虽然古代的保暖设施没有现在先进且种类多样,但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取暖设施的产生,还是从老祖宗的智慧中获取的灵感,无论是暖气,暖手宝,还是羽绒服等等,亦或是其他随手可见的取暖设施。
关于棉花传入我国的记载是这样说的,“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由此可见,棉花是宋末明初才传入中国的,而且据了解,最初棉花传入中国的时候,并没有将其当做实用性产品材料,而是当做名贵的观赏性植物花卉。
所以北宋以前就几乎没有用棉被来御寒的,到了南宋时期,才开始出现了棉纺织品,但是由于种植技术以及制作成本较高,因此棉质产品还是走的高端路线,很少能普及到平民百姓的使用之中。
来源:巍律议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