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职场的漫漫征途中,55岁,仿若一道特殊的分水岭,“某局长”“某科长”的称呼在不经意间渐渐被“老同志”所替代,看似亲切,却也暗含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
在职场的漫漫征途中,55岁,仿若一道特殊的分水岭,“某局长”“某科长”的称呼在不经意间渐渐被“老同志”所替代,看似亲切,却也暗含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叔本华的这句话,恰似为体制内55岁的职场人量身定制的注脚
01 过了55岁就别想职级并行的事了
体制内的职级晋升游戏,一到55岁就像踩了急刹车。
领导嘴上说“老同志经验宝贵”,实际提拔名单早塞满了年轻人。
干了半辈子的老李叹气:“年轻时总想着能往上挪挪,后来发现凳子都让年轻人坐满了。”
政策里写的“退二线”,落到身上就成了“冷板凳”——工资照发,但办公室的绿萝都比你有存在感。
贾平凹在《暂坐》里说:“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
到了 55 岁的年纪,追着领导问职级晋升是自讨没趣。
退居边缘便成为心照不宣的默契。
02 重要会议“漏”通知你?不是记性差,是位置换了
从前单位开会你是“必选项”,如今连会议室换密码都没人告诉你。
老李发现端倪:“上周班子会讨论年终奖,我是在厕所隔间听说的。”
体制内的潜规则很现实:开大会说小事,开小会定大事,不开会谋人事。
当你的名字从小会议室的白板消失时,意味着你已从“决策者”沦为“旁观者”。
叔本华曾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可体制内的孤独,是连“庸俗”的资格都被剥夺。
03 从年轻时的“顶梁柱”变成现在的“办公室盆栽”
55 岁以后,曾经熬夜写材料的笔杆子,如今败给了AI辅助写作工具。
当年叱咤风云的副局长,现如今专职给年轻副职搞好“协助”。
年龄大了,同事聚餐“恰好”忘叫你,年轻人聊直播带货你插不上话,连办公室最碎的八卦都绕着你走。
贾平凹写道“人生的路,有时候是别人铺的,有时候是自己挖的。”
55 岁的白发不是智慧的冠冕,而是生理衰退的标签。
杨绛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体制内的边缘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生命周期的自然阶段。与其困守日渐逼仄的职场围城,不如在山水笔墨、儿孙绕膝间寻找人生新坐标。
来源:思维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