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监测结果显示,近期我市部分传染病呈现低位小幅上升。市疾控中心在这里提醒大家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应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猩红热、手足口、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等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近期健康风险提示
“五一”假期将至,人员流动频繁,加之又处于春夏之交,气候多变,传染病高发。
监测结果显示,近期我市部分传染病呈现低位小幅上升。市疾控中心在这里提醒大家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应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猩红热、手足口、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等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春夏之交,天气忽冷忽热,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较高。
监测数据显示近期主要流行的传染病有新冠病毒感染、猩红热、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通过飞沫、接触传播,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其中猩红热还可能出现皮疹、“草莓舌或者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等症状。
肠道传染病
近期高发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疾病易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传播。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手足口病还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毛巾等传播,引发皮疹、口腔溃疡等症状。
虫媒传染病
01
登革热主要由是由伊蚊(俗称“麻蚊子”“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云南、广西等省份。典型症状是发热、皮疹、“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和“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可能伴有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0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主要是由蜱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外出踏青、野营应尤为注意。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重者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腹痛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风险管理建议
1
科学佩戴口罩,阻断呼吸道传染病传播。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及前往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时应佩戴口罩,佩戴时应优先选择医用外科口罩。
2
保持个人卫生,切断接触传播链。勤洗手,外出归来、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需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20秒以上。随身携带含消毒湿巾,随时清洁双手。
3
注意饮食安全,避免“病从口入”。避免生食,不喝生水,海鲜、肉类要彻底煮熟后食用,水果建议洗净去皮。聚餐期间避免暴饮暴食,选择卫生达标的餐厅等。
1
防虫灭虫,远离虫媒疾病。避免长时间在草地坐卧,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蚊虫附着。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含避蚊胺的驱避剂喷洒。
2
“一老一小”要加强防护。儿童尽量减少接触游乐场公共玩具(易传播手足口病);老人及慢性病患者要避免前往人员较多的公众场所,备足日常药物。
3
做好健康监测,假期期间若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应暂停出游、聚餐等公众活动,避免传染他人。若症状持续加重,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旅行史、聚餐史,协助快速诊断。
来源:燕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