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国民党兵败大陆逃往台湾,但蒋介石念念不忘“光复大陆”。与此同时,共产党人为实现祖国统一,秘密派遣1500余人入台,一时台海两岸谍云密布,危机四伏。由于叛徒出卖,大批潜伏台湾的地下党员被捕,其中被国民党当局公审枪杀的就有1100余人,他们中许多人的事
1949年,国民党兵败大陆逃往台湾,但蒋介石念念不忘“光复大陆”。与此同时,共产党人为实现祖国统一,秘密派遣1500余人入台,一时台海两岸谍云密布,危机四伏。由于叛徒出卖,大批潜伏台湾的地下党员被捕,其中被国民党当局公审枪杀的就有1100余人,他们中许多人的事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陆续公开。
2013年10月,中央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修建了“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专门缅怀1950年代牺牲于台湾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其中以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为原型的雕像位居广场正中,两边花岗岩墙壁上刻着846位烈士的英名,还有许多留白,以便随时增加新发现的英烈名字。谨以此系列文字纪念这些隐蔽战线的英烈们。
(一)年轻的学运领袖
陈炳基(1927—2015)是台北市人,祖籍福建晋江。他出生在台北艋舺(今台北万华区)一个有着浓厚中国宗教氛围的巷子里,虽然从出生就生活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但祖辈们不忘时时告诉他:你是中国人。
1940年4月,13岁的陈炳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台北二中(现台北成功中学,当时台北一中只能是日本人子弟才能就读),由于自小受家庭教育的熏染,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他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那时受“日本皇民化”教育,台湾本土的学生都要改成日本姓名(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李登辉的岩里政男),但陈炳基无论受什么惩罚,都以“祖母要自杀”为由坚决不改姓名。
老年重回台湾的陈炳基与妻子在母校门口合影留念
在台北二中初中阶段,年少的陈炳基为了教训校内跋扈的日籍学生欺负本土同学,他每晚都默默地苦练拳击,找机会就找日籍流氓学生出气。但后来他逐渐意识到打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1944年初,17岁的陈炳基通过刘英昌(即前文介绍过的刘青石——“潜伏者”的“别样传奇”人生)认识了留学归来的外科女医生谢娥,在聊天中受到了启发,陈炳基与李苍降、唐志堂(后均牺牲)、郭宗清(后成为第一位台籍上将)、黄雨生、刘青石等人开始密商“回应祖国抗日、迎接台湾回归”的活动。
17岁学生时代的陈炳基
同年4月,日本殖民当局在台北地区全面搜捕具有反日嫌疑的青年学生。因郭宗清在谢娥家墙上题了一首反日的汉诗、李苍降等在私下阅读反日禁书《清算日本》而遭人举报,谢娥等9人均被捕入狱,是为“谢娥事件”。
17岁的陈炳基自然也在其中,日本宪兵把他的衣服剥光吊起来用竹剑、木刀殴打,连着十多天都受到审讯拷打和灌水,打昏了就泼冷水激醒后再打。在被关押了两个月后,因陈炳基、郭宗清、黄雨生还未成年被“暂缓起诉”,交由校方和家长担保管教而释放,另一学生雷灿南因受刑过重死于狱中。而李苍降、唐志堂、刘英昌和谢娥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才获释出狱。
台湾光复
1946年6月,陈炳基考入台湾大学法商学院, 不久,日本发生“涩谷事件”(台籍华侨车队被涩谷警察袭击,造成6死21伤,43人被捕),虽然国民政府进行交涉,但这一事件并未得到公正结果。 于是,12月14日台北爆发声援“涩谷事件”运动,陈炳基等组织台北大、中学生召开声援大会,并进行了示威游行。
1946年圣诞夜,北京发生美军士兵强奸北大学生的“沈崇事件”,台湾学生于1947年1月9日再次发生大规模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示威活动,陈炳基又一次投身到学生运动中,年轻的他逐渐成为台北学运领袖之一。
台大时期的陈炳基与同学合影
(二)亲历“二•二八”
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场景并没有到来。赴台的国民党贪官污吏争相大发“劫收”横财,并强行抽丁、征粮、大肆搜刮物资到大陆去打内战,岛内军、警、宪、特横行霸道,百姓生活依然苦不堪言。民间广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五天五地”就是台湾光复一年多的真实写照:台湾光复欢天喜地,烧香祭祖谢天谢地;贪官污吏花天酒地,军警横行无天无地,百姓痛苦乌天黑地。
1947年2月27日晚发生的抢砸女烟贩“林江迈事件”成为二·二八”起义的导火索。
陈炳基当时正巧就在马路斜对面的顺隆行看报纸,亲眼目睹了事发经过:“2月27日晚7点多,6名专卖局的武装稽查人员蛮横抢夺女烟贩林江迈的全部货款,并用枪托猛击跪地求饶的林江迈,引发群众的公愤。并在逃离中打死一名紧追其后的群众……”。
黄荣灿烈士的版画《恐怖的检查》即是对该事件最好的讽刺
于是2月28日清早,台北街头人山人海,群情激昂,到处都有抗议演讲。警察局、宪兵团、专卖总局等处,汇集了无数群众,要求严惩凶手。
陈炳基在这天早晨先赶到台大法学院,向同学们报告血案经过,鼓动大家投入抗议斗争。之后,他和一批同学赶去台北专卖分局参加示威游行。愤怒的群众把分局所有的香烟、钱款、物品等统统抛到马路上焚烧,并在分局大楼墙上挂了“严惩凶手、厚恤死者遗属”、“撤销专卖局”两条长幅标语。
到中午时分,陈炳基与几个积极分子鼓励群众前往广播电台,想要求广播“台北事件”,号召全省响应抗议斗争,但因台长从后门溜走而未成功。
这时,随行的群众高喊“到长官公署去!”请愿队伍便浩浩荡荡的一路高呼口号前往台湾长官公署。大约下午一时许,先头队伍到达“长官公署”前院入口处,当请愿群众正与阻挠前进的卫兵说理交涉时,“公署”屋顶突然响起猛烈的机关枪声,使前面十来名群众应声倒地,当场死亡四、五个人。陈炳基也险些遇难,只好匍匐在地。
这更加激起了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的愤怒,台北全市开始罢工、罢市、罢课,更多的抗议群众涌上街头。一拨群众又涌去强行占领了电台,向全省民众广播了“台北事件”,号召全省人民参加反对国民党暴政的斗争(几天之内,除重兵把守的高雄、基隆要塞,以及台北市还控制在国民党武装统治下,全台湾省的其他城乡,大都被起义的群众占领)。
陈炳基于当天下午又赶回台大法学院召开学生大会,报告惨案经过,鼓动更多的同学们参加抗争。之后又赶到延平学院参加几个大专院校学生代表的会议,同学们都认为:绝不能妥协,必须武装起来,坚持斗争到底。于是,陈炳基等一大批学生自觉加入到中共地下党组织李中志领导的武装斗争中。
李中志是中共台湾省工委指派的台北地区武装起义总指挥,他把把动员而来的学生编组为三个大队。其中,第一大队在建国中学集结,由陈炳基带队;第二大队在师范学院集结,由郭琇琮指挥;第三大队在台大集结,由李中志指挥。总指挥部设在台北桥附近的台北市委书记廖瑞发家中(廖瑞发1950年牺牲,是陈炳基的入党介绍人)。
2016年台北二二八特展海报:右一为郭琇琮烈士 左二为陈炳基
他们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3月5日凌晨两点,先由第三大队带着乌来山的高山族同胞,攻打戒备较松的景尾军火库;然后,第一大队与第二大队攻打集结点附近的军火库;各队取得充分的武装后,再分头负责攻取市内所有的军、警、宪武装据点;拂晓时,各队一起进攻台湾行政长官公署。
3月4日晚,由陈炳基领导的第一大队的学生在建国中学(校长陈文彬是进步人士,后回大陆任全国政协常委)集结待命,准备先攻取建国中学附近陆军医院的军械库,夺取武装后再进攻警察大队和宪兵队。
陈炳基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天降大雨,但大家斗志昂扬,手持收集到的铁棒、木刀、木棍等,摩拳擦掌,准备与国民党武装决一死战。但原定桃园方面的武器供给始终没有来,也迟迟等不到凌晨三点开始行动的信号弹。随后总指挥部派人发出了停止行动的指令。
原来,第三大队所依赖的乌来山的高山族同胞有武器,但他们迟迟没有下山来,而且雨又太大,指挥部只得下令行动取消(后来得知,多亏那天没有行动,如果发动的话,死的人恐怕也不会少,据说国民党机关枪早就准备好了)。
很快,国民党当局从大陆调来镇压起义的军队抵台,这次轰轰烈烈的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被镇压下去。陈炳基也因多次领导学生运动而被台大开除学籍,并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通缉,开始了在台湾东躲西藏的日子,整个逃亡过程有两个多月,前后躲过七八个地方,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大陆躲避。
(三)再次返台
1947年5月,陈炳基辗转抵达上海。两个月后,陈炳基遵照上级指示潜回台湾,经时任中共台北市委书记廖瑞发和杨廷椅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炳基被安排在“台湾省工委”工作,担任“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利用自己台湾学运领袖的关系,积极在台北各院校发展青年党员,壮大党的力量。
1947年9月,经过组织同意,陈炳基与李苍降、林如堉、李熏山、李登辉等五人成立了“新民主同志会”,由陈炳基担任支部委员,他带领小组成员每天研读马克思著作并进行讨论、宣传。半年后,李登辉因害怕“惹事上身”退党退会(另一说法是意见不合)。
到了1948年10月,“新民主同志会”被特务盯梢,成员的政治身份暴露,上级通知大家紧急撤离躲藏,李薰山、林如堉因心存侥幸心理,仍回家居住,于10月25日即被逮捕入狱(李薰山被判刑三年半,出狱又移送感化教育四年重获自由。而林如堉因在狱中组织反抗活动,于1950年12月16日牺牲)。
李苍降除外躲藏逃过一劫,但一年后的1950年1月18日,返家看望怀孕的妻子时被捕,当年10月14日英勇就义于台北马场町刑场,留下了那封感人至深的《与妻诀别书》。
李苍降烈士
而陈炳基因“二•二八”起义时就被通缉过,警惕性一直较高,平时都不在家里住,而是躲藏在台北郊区一家麻疯病医院工作兼居住,得到风声便藏匿了起来。
1949年4月6日,台湾发生“四六事件”,大批军警到台大和台湾师范学院抓捕进步学生,导致3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计有七位学生被枪毙、五十多位学生被取消学籍),随后又展开全台大搜捕,4月10日,领导学运工作的陈炳基接到台湾省工委指示,再度撤退到上海,仅仅一个月后,台湾便实施了全省《戒严令》,并持续了三十八年,直到1987年7月15日才解严。
(四)一生致力于两岸统一大业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陈炳基被组织安排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一期学习,半年后毕业,分配到搬迁来沪的台盟总部工作。
1952年8月,陈炳基升任台盟华北总支部主委(即台盟北京市委前身),自此,陈炳基担任台盟北京市委负责人达34年。1955年台盟总部回迁北京,陈炳基还兼任台盟中央办公室主任、政研会委员以及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在陈炳基老前辈八十八年的人生道路中,有六十六年是在祖国大陆度过的。他一生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在他的学生时代,是台湾学运工作的主要领导人;来大陆前期,主要工作是对台广播,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转向全力做好在京台胞的工作,以及台海两岸交流工作,他多次回到台湾,力促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无愧于“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度评价。
本作品图文无侵权意图,如有雷同,告知删除。感谢您的关注!
来源:金鸡独立7Z7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