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浩然上学前,家人对他是各种关爱和包容。但上学后,考上好的学校,找好的工作,成了父母和他全部爱的链接。
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曾采访过重度抑郁男孩浩然。
浩然上学前,家人对他是各种关爱和包容。但上学后,考上好的学校,找好的工作,成了父母和他全部爱的链接。
有时成绩不好,他会被暴打,被关在门外。父母那种“不可承受的爱”让他无力和窒息,最后他患上抑郁症。
很多时候孩子都奔命在父母的各种条条框框里,活成了一提线木偶,被操控着,压制着,最终压抑成伤。
曾看到一组数据:我国中小学生抑郁检出率达24.5%,这个数字在重点中学飙升至37.8%。
Deepseek通过剖析众多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发现家长的这5种教育方式,正在培养出抑郁的下一代,甚至改变孩子的人生走向。
望各位父母以此警醒,让孩子少走弯路,还孩子自在的人生。
高压控制型教育
曾看过一个访谈。
小马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从小到大被父母寄予厚望。
妈妈最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我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如果考不上清华北大,养你有什么用?”
他就像一台永不停转的机器,每分每秒被催赶着学习。
在长期的压力下,上初中的小马开始出现身体僵硬、失眠、发呆等症状,最终被确诊为严重抑郁症。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小马妈妈的父母。
他们强制安排孩子学习计划、各种兴趣班,并且禁止其他社交活动,随时监控手机,这种高压控制型教育,不仅不能给孩子谋得好的未来,反而葬送了孩子大好的前程。
2019年《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过度控制会降低儿童自主性,导致习得性无助。
如果父母总像统治者一样控制着孩子,逼迫着孩子,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还会让孩子逐渐丧失自我价值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对孩子大量的控制、命令和要求只会事与愿违。
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比如,每周留出2小时自主时间,允许12岁以上孩子参与学习计划制定等。
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积极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情感忽视型教育
韦布博士曾说:“情感忽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它每天都在发挥作用。”
如果孩子被欺负委屈地哭了,父母会指责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成绩不尽如人意而情绪低落,父母只会喋喋不休这样的分数考大学谈何容易;
孩子想让父母陪一陪,抱一抱,父母怒斥孩子矫情不懂事,放下工作怎么养家糊口。
这种“忽视型人格”的父母把情感看得非常淡漠,无法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
孩子最终会形成两种性格缺陷:一是讨好别人,获得别人的关注。二是性格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性格冷漠。
伦敦大学追踪研究显示,情感忽视儿童成年后抑郁风险增加300%。
父母总是忙碌于生活的琐碎,给予孩子的关心和陪伴少之又少,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只剩下一片荒芜,生活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压死他的稻草。
而好的亲子关系,都没有“情感空白”。
因为父母的及时回应,是孩子爱这个世界的勇气和底气所在。
建议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每天抽出15分钟“无评价倾听”,定期进行亲子拥抱等肢体接触。
当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情绪被看见,孩子的内心才会被爱滋养,人生也会多一份顺遂。
成就绑架型教育
小姨最近总是以泪洗面,悔不该自己的偏执害了表弟。
小姨曾创业失败,欠下一屁股债,所以特别希望表弟能考上好的大学,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为了督促表弟学习,她常常像监工一样盯着表弟,容不得他有一点松懈。
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难度越来越大,表弟的成绩远没有达到小姨预期的要求。
小姨焦虑万分,不断地说教:“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为生活托底”“考不上重点你还有什么出路,你的人生就完了”“你看看隔壁那孩子,年年成绩稳居年级段前十”……
表弟一次次在小姨失望的眼神里独自吞下委屈,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对自己也失望至极,有时甚至会自我攻击。
当孩子无法证明自己的优秀,巨大的焦虑又没有一个出口时,就只能不断向内自我攻击,最终自我毁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61.3%的抑郁青少年表示"害怕让父母失望"。
没有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精神抑郁,只需要注意教育中的“度”。
父母少用成就绑架孩子,多关注孩子日常成长细节,在学校、家庭中的道德、教养、性格、人际关系、抗挫能力的培养。
而这些才是孩子健康长大的前置基础。
语言暴力型教育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里有一个叫李琦的妈妈,让人印象深刻。
她和丈夫都是业界精英,儿子却是个学渣,但她不会因此用恶语吐槽儿子。
儿子字写得不好,她会幽默地说:“不错,越来越能写到格子里去啦。”
儿子解题思路错了,她不会急着批评指正,而是安慰儿子静静地思考。
儿子喜欢编程、剪视频等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她也不会训斥,而是给予一定的支持。
在她的鼓励式教育下,学渣儿子成了学校里的商业小能手,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
反观现实中的很多父母,一旦孩子没遂了他们的心愿,就会用话语中伤:“生你还不如生块叉烧,我是倒了八辈子霉”“你怎么不去死,活在世上祸害父母”“你怎么那么笨,石头都开窍了”……
殊不知,父母伤人的话语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自我内耗,直到把自己逼出病来。
脑科学研究证明:长期语言暴力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发育异常,情感调节能力受损。
向孩子输出刻薄或是难听的话语,就是在狠狠伤害孩子。
利刀割肉伤易愈,恶语伤人恨不消。
所以,作为父母多说良言,少吐恶语,让孩子自由成长,然后正确地引导,才是该有的样子。
看到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不是一通训斥,而是“爸爸看到作业没写完很担心,能和我聊聊困难吗?”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是一通贬低,而是安慰“没事的,妈妈相信你会处理好的”。
你的和风细雨,你的善言暖语,给孩子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无限的生长空间。
矛盾转嫁型教育
很认同一句话:“夫妻吵架让孩子站队,是最愚蠢的做法。”
对孩子来说,父母都是他最爱的爸爸和妈妈。
无论夫妻二人的矛盾有多么的不可调和,都不能向孩子抱怨配偶,不能让孩子二选一。
可现实中,有很多父母在贬低伴侣的同时,会下意识地拉孩子站队,一旦孩子不站在自己这一边,就会去指责孩子。
最后,孩子成了父母较量中的情绪宣泄桶,孩子会不自觉地错误归因家庭矛盾,产生“都是我不好”的罪恶感。
每次看电影《万箭穿心》,都觉得很窒息。
影片中的妈妈李宝莉搬家时,当着儿子的面肆无忌惮地骂起老公,吓得儿子缩在爸爸旁边不敢动。
吃饭时,她一边嫌弃老公邋遢,一边指责老公出轨,而坐在一旁的儿子只能左右为难地看着他俩。
很多时候,父母看似一句轻飘飘的贬低,但落在孩子的世界里,就可能是影响他们的一座山。
为保障孩子不受父母吵架干扰,不妨建立“成人问题儿童不参与”原则,如果父母控制不住自己,必要时可寻求家庭治疗。
记得孩子刚出生时,你对他最大的期许是什么呢?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无外乎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可在后来的养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忘了初心,给孩子套上各种枷锁。
久而久之,孩子的能量被耗尽,对生活失去勇气和信心。
若有孩子超过2周出现以下危机信号,需立即干预。
1、睡眠紊乱(早醒/嗜睡)
2、成绩断崖式下降
3、自伤行为(抓挠/割伤)
4、反复提及死亡话题
5、突然赠送珍视物品
同时,为防患于未然建议家长每学期进行1次正式家庭会议,使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进行自评。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切忌用"矫情"、"作秀"等语言二次伤害。
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疫苗。
愿每个孩子都能无条件地被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来源:富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