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儿童群体中高发的传染性疾病,尤其“偏爱”5岁以下婴幼儿。随着春季气温回升,我国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4-11月)。尽管近年来重症比例显著下降(较2009-2019年下降97%),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儿童群体中高发的传染性疾病,尤其“偏爱”5岁以下婴幼儿。随着春季气温回升,我国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4-11月)。尽管近年来重症比例显著下降(较2009-2019年下降97%),但其传播速度快、症状多样,仍需家长高度重视。本文将从疾病特点、症状表现、流行趋势及科学防治措施展开分析,帮助家长筑起防护屏障。
一、手足口病的性状特点
01
病原多样,EV71型最危险
手足口病由20余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其他如柯萨奇病毒A16(CA16)、CA6等也可致病,但症状相对较轻。
02
病毒可通过接触、飞沫、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患儿疱疹液、唾液、粪便污染的玩具、餐具等是主要媒介;呼吸道传播: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可携带病毒;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可能感染。
03
易感人群集中
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人群的90%以上,1-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二、临床症状:从轻症到重症的演变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三部位皮疹”(手、足、口腔)和发热,但病情轻重差异显著:
轻症表现:
低热(约38℃)、口腔黏膜及手足出现疱疹或红色丘疹,可伴食欲减退、流涕、咳嗽等。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但口腔溃疡可能引发拒食、流涎。
重症预警信号:
持续高热(>39℃)、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提示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或心肌炎,需立即就医。
三、现实流行趋势:双峰季节与病毒共存
近年监测显示,我国手足口病呈现以下特点:
01
季节性双高峰:
4月起病例上升,主高峰为5-7月,次高峰为10-11月。
02
多种病毒共同流行:
EV71、CA16等病毒交替或同时传播,增加防控难度。
03
重症率显著降低:
2024年重症病例较历史均值下降97%,得益于疫苗接种和医疗水平提升。
四、科学防治:疫苗+卫生管理双管齐下
01
疫苗接种:抵御重症的核心武器
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及重症,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建议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间隔1个月)。
疫苗局限性:虽无法预防所有手足口病(因病原多样),但可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02
日常防护:切断传播链
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不共用毛巾餐具;
环境管理:常通风、消毒玩具衣物、避免接触患儿;
饮食安全:饮用开水、食用熟食,避免生冷食物。
03
及时应对:早发现、早隔离
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传染他人。轻症可对症处理(如退热、补液),重症需立即住院治疗。
手足口病虽常见,但科学防控可显著降低风险。家长需牢记“疫苗优先、卫生为本”的原则,在流行季节加强防护。若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隔离,避免聚集性传播。通过多方协作,我们定能为孩子撑起健康保护伞。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