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脉络膜是人眼重要的高度血管化组织。它连接到睫状体的平坦部分,并围绕视神经盘终止。脉络膜血管损伤,例如血管疾病,缺血,血液灌注异常等可引起脉络膜厚度(CT)变化。
脉络膜是人眼重要的高度血管化组织。它连接到睫状体的平坦部分,并围绕视神经盘终止。脉络膜血管损伤,例如血管疾病,缺血,血液灌注异常等可引起脉络膜厚度(CT)变化。
然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通过微血管循环改变,造成眼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害。
随着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nhanceddepthimaging-technique,与传统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相比,EDI的开发和应用可以通过定量测量CT来方便。
安全和可重复地观察脉络膜组织的变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来研究脉络膜病变具有更突出的优点。DR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异常引起的不可逆的致盲眼病。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有研究发现,CT同脉络膜血流量密切相关,而脉络膜血流量直接关系到脉络膜和视网膜的功能,通过CT的变化可反应脉络膜循环的情况。
传统的ICGA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其中吲哚菁绿用作造影剂,红外线用作激发光以显示脉络膜的血液循环状态。
有过敏史,尤其是碘过敏病人,严重肝脏疾病或尿毒症患者,以及孕妇不适用。正是它的局限性,近年来SD-OCTEDI迅速发展,它可快速、便捷、无创、以及可重复测量CT。
并通过三维成像功能观察脉络膜组织细节,进而来探究CT与DR的联系。EDI-OCT测量CT已广泛应用于DR研究,为DR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脉络膜是视网膜外层及黄斑区血供的主要来源,可能在诸多眼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测量CT的变化评估DR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SUDHALKAR和其他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DR,黄斑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正常对照组为无糖尿病的健康人群SFCT(281.7±47.7)μm,已经出现DR的糖尿病患者SFCT为(252.8±55.6)μm,尚未出现DR的糖尿病患者(SFCT)为(261.7±51.8)μm。
ADHI等研究结果除了得到与SUDHALKAR团队相似的结果外,进一步发现糖尿病患者变薄的该区域在脉络膜中的脉络膜血管层和毛细血管层中最为突出。
徐芳等通过收集样本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CT呈下降趋势。
同时,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CT均较正常人降低,但其降低的程度与DR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参考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情况考虑脉络膜厚度(CT)降低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循环减少。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晚期,由于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增加,脉络膜血管舒张和血流量增加。故后期随着DR的病情加重,从轻中度非增殖型DR到增生型DR,CT增厚。
DR对视力危害巨大,目前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愈或控制疾病的进程。
临床上较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激光治疗(PRP)、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等。
抗VEGF治疗方面的研究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主要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患者。
ÜNLÜC等发现眼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DR引起的黄斑水肿,治疗眼的SFCT从(237.1±75.3)μm下降至第一天(214.1±65.7)μm、第一周(205.4.1±59.7)μm、第一月(222.7.1±73.3)μm,据信贝伐单抗对脉络膜的厚度有影响,其在第一周最大并且持续一个月。
这提示人们CT可能可作为DR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之一。
同样,Yiu等在DME患者中治疗了抗VEGF药物,并发现抗VEGF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CT比较后6个月。
SFCT变薄,但这与DME患眼的功能或解剖无关。Laíns等人研究发现第一次注射即使CT变薄,且注射次数可影响减小的量。
抗VEGF治疗后CT的具体改变目前尚无确切定论,CT的改变同视力的具体相关系仍需更大样本的研究,然而,作者认为,减薄可能与治疗后VEGF分泌减少,脉络膜血管通透性降低,收缩和萎缩有关。
激光治疗方面的研究
PRP对SFCT的影响似乎更具有复杂性,治疗后的不同时间,SFCT有较大的不同,对此需研究的空间仍然较大。
CHO等发现,在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后的第一周,SFCT增加;LEE等发现,经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1个月后,DR患者的SFCT降低。
纵向研究发现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后第1周SFCT增加,第4周和第12周减少,分析其增厚的原因可能是由激光引起的血管通透性改变引起的,导致脉络膜水肿,血管舒张。
这使得SFCT在短时间内变厚,并且还可能在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损伤,斑点处的血流之后引起血流的重新分布。黄斑中心凹血液供应在短期内增加了SFCT的增加。
而Adhi等研究发现局灶性光凝治疗患者治疗3mo后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T无显著差异,且光凝次数与平均CT无显著相关。
可以看出,仍然需要长期随访激光光凝术的患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种治疗对脉络膜的影响。并且从中获得通过CT评估疗效的思路。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方面的研究
玻璃体切除术主要用于DR有玻璃体积血和长期不吸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特别是黄斑受累时。目前,文献中对此术后CT变化的研究较少,术前EDI-OCT可能难以测量脉络膜厚度。
通过数据得出有意义且可靠的结论较少有关。Romano等发现囊性DME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治疗后1,3,6,9,12个月视力无明显改善。CT在整个随访期间无显著变化。
并且发现DME的视网膜内囊肿大于390mm时不应给予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分析原因应该是此种情况下可引起中心凹下萎缩,即所谓的“地板效应”,这将导致随后视力下降。
总之,CT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后有不同的CT变化,但分析表明SFCT的增加可能与血管舒张或脉络膜液引起的脉络膜血流增加有关。
SFCT的减少与脉络膜血管萎缩有关,脉络膜血管萎缩导致视网膜营养不良。这也为我们针对DR患者的个性化治疗计划奠定了基础。
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色素通过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和荧光血管造影阻碍脉络膜结构的可视化。
所以对CT的成像能力有限,对整体脉络膜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EDIOCT为脉络膜厚度的研究提供高分辨率图像。
影响脉络膜厚度的因素是多样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的是与年龄、屈光异常、眼轴长度相关,但其中也不乏不同结论。
目前,以健康人CT的研究为基础,该技术已用于各种眼底疾病,尤其是黄斑病,如DR,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高度近视,黄斑水肿和黄斑裂孔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黄斑区域的营养仅由脉络膜提供。随着SFCT的变化,观察SFCT对于跟踪DR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SD-OCT的EDI可以准确地测量SFCT,这为研究DR过程中的SFCT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CT监测有利于观察DR患者的病情,也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糖尿病引起眼底疾病的机制,观察CT在DR的诊治中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目前对CT和DR的相关性研究并无统一结论,有些甚至是相反的结论,这可能和CT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多,临床观察尚不能完全排除干扰因素。
且测量方法目前尚缺少自动化软件,手动测量主观性较大,不同的人测量出来的结果差异大,这些仍然是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究克服的方面。
但CT在研究DR的诊断和治疗中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还是有目共睹的,未来,仍需我们用更大样本、更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来得出更具可靠性的结论。
来源:Mr刘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