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18年因“酒托”诈骗案被通缉的“最美通缉犯”卿晨璟靓,出狱后转型网红主播引发关注。在直播平台,卿晨璟靓公然以犯罪经历为噱头吸引流量,甚至把犯罪经历当“故事”来讲,还收获了不少粉丝和流量。目前,该账号已被封禁。
近日,2018年因“酒托”诈骗案被通缉的“最美通缉犯”卿晨璟靓,出狱后转型网红主播引发关注。在直播平台,卿晨璟靓公然以犯罪经历为噱头吸引流量,甚至把犯罪经历当“故事”来讲,还收获了不少粉丝和流量。目前,该账号已被封禁。
2018年,卿晨璟靓因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其容貌出众的通缉照意外引发网络关注,被冠以“最美通缉犯”的标签。这个标签本身就体现了互联网对严肃议题的娱乐化处理倾向。之后的剧情发展更是值得玩味:服刑、出狱、一度参与反诈宣传,最后又转型网红。
违法犯罪经历岂能成为流量密码?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法治精神的亵渎。卿晨璟靓在服刑出狱后,不思悔改重新做人,反而试图将自己的犯罪经历包装成吸引眼球的卖点,这种行为无异于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向社会传递了极其错误的价值导向。当“流量为王“成为铁律,一些人不惜以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红线的方式博取关注,这种行为不仅扭曲了社会价值观,也污染了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
尽管平台最终对相关账号采取了封禁措施,但这种“先放任、后治理”的被动姿态,暴露出平台内容审核机制的滞后性。平台不应该成为违法犯罪经历“洗白”的助推器,而要把好内容审核关,划清道德与法律的红线。
违法犯罪经历不是谋利的资本,更不该成为博取眼球的工具。2023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就发布消息称,全面排查清理以“刑满释放”为标签的搞笑、卖惨、博取流量的不良网络视听内容,200余个账号被处置,也正是为此类事件定性,刑满释放人员不能以炫耀姿态在互联网招摇过市>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