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概念、跳跃想法、“反向操作”、打包服务……4月28日晚,这场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基米德传媒、东明路街道联合策划推出的《社区里的百行百业》首场沉浸式共创对话全程“干货”、创新观点密集输出,对于“工作”的新定义与新意义更不仅激活了线上直播间的互动热议,还带来线
“商居联动,由居民提供服务给到商户”
“家庭责任公司项目,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来做创业项目”
“原来在建筑行业,现在在社区全职做人生职业教练工作”
“‘设计’一个行业,在社区里竟然分出了景观、室内、公共空间等一系列的细分类目”
“除了提供场地等支持,我们还会帮你在社区里匹配一个创业搭子”
新概念、跳跃想法、“反向操作”、打包服务……4月28日晚,这场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基米德传媒、东明路街道联合策划推出的《社区里的百行百业》首场沉浸式共创对话全程“干货”、创新观点密集输出,对于“工作”的新定义与新意义更不仅激活了线上直播间的互动热议,还带来线下透明直播空间的“360度围观”。
作为上海浦东最年轻的街道,东明路街道是伴随着上海市整体规划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背景下由居民搬迁形成的大型纯居住社区,商业资源非常少,但在这儿的社区里却悄然出现了百余个行业职业。聚焦一份来自东明社区百行百业的梳理清单,全新启用的明心驿城市电台现场,“媒体观察员兼主持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雪瑾,“街道代表”东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肖春平,“学者专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钟晓华,“社区达人”东明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刘璟与建筑师、东明路街道青年社区规划师骆佳展开热烈讨论。
社区新职场“悄然”生长记
对话开始,一张汇集东明社区百余个职业岗位的清单就出现在现场屏幕中,其中不乏有我们熟知的职业比如平面设计、新媒体编辑、律师等,但更多的是AI设计师、无人机飞手、街区运营、花园共建营造、自然教育师、人生职业教练等让人耳目一新的行业职业。
为何在东明会有这样一份汇集社区里百余个行业职业的清单?“从去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推动社区创业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就在想哪些职业适合设计落地赋能,在和街道在地社会组织合作的基础上,便诞生了我们这份清单。”东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肖春平介绍,“对于社区居民与社区工作的参与互动方式,东明不仅仅做志愿服务、也不仅仅做治理,还要做社区共创即就大家最大的公约数工作角度来结合推动社区创业,实现社区共治与共创的双向奔赴。”
作为一个纯居住型社区,东明居民很多需求也很多,如何就近满足需求不仅仅激活了在地资源的交互,更积淀了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社区达人、东明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刘璟分享:“此前我们在做社区规划时,就有很多社区里的能人达人参与进来,他们不仅变成了社区参与式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展现出来的想法技能更呈现着可职业化生长的方向,从志愿者到达人,从达人到创业者,这份清单的汇集展现了我们百行百业的形成过程,也是我们之前‘庞大的’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成果的复盘和总结。”
图左:东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肖春平
图右:东明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刘璟
社区新职场的“悄然”生长,更像一场社区百行百业的“自然”生长,从公益或半公益起步,从社区内生长出来的需求对应快速的转化,这一过程体现了社区工作的不断自我更新与积极反馈机制,也形成了这份社区百行百业清单内在的活力肌理。
社区定义创业:“三个性”与“共成长”
对于诞生于社区里的百行百业,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钟晓华认为,“从社区来定义创业,百行百业具有‘三个性’非常有代表性。”一是粘性。这种粘性来自于社区内部非常短的链条和非常全的生态。钟晓华举例说:“当有一个想法到把这个想法落地,如果在一个大厂或者在一个很深的行业中其实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如果在社区里,起点就会得到很大的鼓励,包括街道、社会组织,社群小伙伴等的支持。在社区里,从问题到需求,从需求到项目,再从项目变成生意,这样一个非常全的链路是很短的。”
二是灵性。钟晓华介绍:“这种灵性,其实是在灵活零工的基础上,给到斜杠青年也好,给予全职妈妈也好,或者说退伍军人也好……很多的可能性,也会让他们更快地了解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和喜欢什么。”三是韧性。钟晓华介绍:“怎么去拥抱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以及增加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个时候社区给予的这样的一个托底型的支持和分层的定制化的这些支持就非常地重要。”
从参与社区的共治到参与社区的共创,也是一个个人与社区共同成长的过程。对于社区共创,以“兼职”身份参与其中的建筑师、东明路街道青年社区规划师骆佳在分享自己在东明社区安家落户的故事中谈到:“我之前所从事的工作偏大型的建筑设计,而在社区里会接触到一些小型甚至一平米的这种设计,这样的模式让我学习到不少经验,这些经验与获得也让我能反哺到目前的工作中,去延伸我工作的更多可能。”
图左: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钟晓华
图右:建筑师、东明路街道青年社区规划师骆佳
何以是东明,能否被复制?
对话现场,众多生动的案例也激发了线上直播间里的观众讨论。从喜爱搭配衣服的白领到与家人一起参与到东明社区的家庭责任公司项目;从建筑行业兼职社区工作到全职投入到社区人生职业教练的工作中,还有聚焦宠物经济热点正在拓展的宠物洗澡师、陪遛师、宠物巴士司机等…何以东明社区,百行百业持续“热闹”生长?
“街道来说主要就是搭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可以登场。”肖春平介绍,“我们有很多项目,每年各个形式大大小小的项目出来我们通过公众号面向社会开放,有好想法我们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支持、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帮忙匹配一个搭子以及落地执行上的指导。”结合今年开启的“东明烟火360创新街区”等项目案例,刘璟特别分享到:“比如商居联动,是由居民提供服务给到商户,包括社区里的设计师为商户设计海报等;还有社区照相馆,在每年参与街区品牌共建中拍摄一批全家福,这种可能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做的更多的是“一个季节的生意。”
东明社区百行百业能否被复制?钟晓华:“东明社区是一个很年轻的纯居住型社区,从经济维度平行比较,属于禀赋不是很强的社区。但即使这样,在今天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到,从发现问题到发现需求,从发现需求到发现机会和资源,它其实都是可以来充分挖掘的。充分的可能性就在于说社区本身,它就是一个非常强的末梢神经,它会对我们的变化非常的敏感。当问题出来了以后,机会或生意其实都是出现在这种裂缝当中,这是社区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正是因如此,一些本来不被看好的人、不被看好的资源成为了真正能推动这个社区内部的生态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力量,这样它也才会是一个可持续的内生造血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完全是可以被学习、被复制的和被制度化的。”
更包容的热土,更“细新”的生态
“更包容”在本场活动中成为大家共同提及最多的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雪瑾生动地对比分享到:“社区里的百行百业,作为一个业态,要存活下来、要发展起来,需要给到孵化的时间,在社区里面,它不会像商业的商场里‘厮杀’那么激烈,那么它可能存活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作为东明新在住居民,洛佳特别举例到:“AI刚刚时兴时,我通过把AI赋能设计应用到社区花园的营造中,在社区里跑通这种模式,不仅把我的特长发挥出来,也给我了一个相对低成本的实验平台与试错机会。”
图左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雪瑾
是更包容的热土,更“细新”的生态。钟晓华在谈及目前东明涌现出来的百行百业清单时分析到:“东明这份百行百业清单展现了社区里行业职业‘细’与‘新’的特点。一方面,社区当中孵化出了各种非常细致的行业职业场景,落到了非常具体的人和具体的需求当中,比如设计一个类别,就分出了景观、室内、公共空间等一系列的细分类目;另一方面,这些涌现出的很多新兴职业可能还没有更新到正式人社目录时,但它已经在社区当中非常敏锐地出现了。”
聚焦东明社区百行百业未来发展,肖春平介绍到,“们做整体的氛围营造,一方面把一些好的热门的行业职业,引导们在地居民能够就地创业就业,推动生育友好、家庭友好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赋能把社区作为职业转换的一个中转站、一个加油站。不管居民原来或将来从事的是什么行业,每个人都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参与到社区百行百业的相关赛道里进行探索尝试。”
“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写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的主要任务,如何聚焦人民城市“四个人人”城市治理共同体在社区治理中高质量践行与创新性发力?“社区里的百行百业”沉浸式共创对话,旨在以东明社区持续涌现的百行百业为案例,邀请社区达人能人、专家学者、媒体主持人、社区工作者等现场对话讨论,总结提炼其中行之有效的鲜活的机制体制,为上海奋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贡献更多生动样本。后续《社区里的百行百业》沉浸式共创对话还将聚焦更多相关热点话题带来探讨分享,欢迎持续关注。
来源:万腾教育